初中語文課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淺探
河北省黃驊市常郭中學 王新蘭
語文課堂教學是以傳授文化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靈魂、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并以開發(fā)他們的智力為目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認為可從如下三方面進行主體性培養(yǎng)。
一、 更新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把學生當主人
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個方針明確肯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地位。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與升學率影響,語文老師常常不能解放思想,對學生放不開,心更放不下。如想讓學生上自習,但怕他們浪費時間;上課時想讓學生討論,但又怕在45分鐘內完不成教學任務。諸如此類,教師因患得患失,培養(yǎng)出的學生能力差,智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缺少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缺少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我們所說的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把學生當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積極鼓勵他們敢于質疑問難,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對于一個問題,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允許爭論,對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更要給予積極評價,即使是不合情理的回答,只要學生勇于表白,教師也要肯定,不能潑冷水。所以,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做到尊重學生,熱愛學生,要努力與他們心心相印,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與態(tài)度等方面的閃光點并表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
二、 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機會
素質教育是學生主體的教育,因此,教師在備課與授課時都要站在學生角度去鉆研教材,設計教案,組織教學。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全過程中。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因此,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如我在講《濟南的冬天》時,就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提出這樣的要求:“看誰提出的問題最好”。學生為此而讀書,很有興趣,學習動機增強了。學生讀課文后,我及時把他們提出的問題收集起來進行篩選,將問題按難易程度,向同學們提出,讓大家討論。教師在點撥前,有意識地請學生回答。通過學生討論與回答,不但很好地理解了課文,而且還提高了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思維與口頭表達能力。我認為,教師如果只是咬文嚼字,只抓讀與寫,課堂肯定枯燥無味,學生聽課也必然懨懨欲睡。如果教師既注重知識傳授,又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那么課堂就會生動活潑,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三、 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學習“合力”
學生的自信心、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對他們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格外注重的因素。由于學生天賦不同,家庭教育狀況千差萬別,許多學生基礎差,意志薄弱,對學習缺乏自信,往往產生厭學情緒,而自信心就是他們成功的動因。教師及時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培養(yǎng)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引導他們奮發(fā)向上是我們要做的極重要的工作之一。一方面,我們可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作用,切實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如教《鄧稼先》。同時,從生活中選取天賦不好而又有成就的先進人物事跡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從正面鼓勵學生要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激發(fā)他們向身邊英雄學習,進而轉化為持久學習的決心。教師還要教育他們勇于正視面前困難,懂得怎樣向困難作斗爭,鍛煉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對學習困難學生,應注意從他們的語文作業(yè)、小測、課堂表現(xiàn)中獲取信息,找準“病因”,對癥下藥,及時精神鼓勵,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在此基礎上再給予耐心幫助與輔導,使之在學習上及時趕上學優(yōu)生。學生看到了進步,有了自信心,也懂得了如何克服學習上困難,那么提高他們的素質,在語文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他們主體性,就指日可待了。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