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在主動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形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讓學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經歷閱讀過程。先從讀、思、議、品、評中進入閱讀情境,再以獨特的感受、全新的體驗、鮮活的認識從閱讀情境中走出來,從而使學生真正擁有促進自己生動活潑發(fā)展的閱讀過程。
一、書——讓學生自己讀
讀,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起決定作用。讀,要給足時間;讀,要有層次地指導;讀,要形式多樣。讀中要放飛學生的心靈,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創(chuàng),老師要特別“珍惜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充分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實踐證明,書讓學生自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思想和必須遵循的閱讀教學基本規(guī)律。
二、問——讓學生自己提
讀而能問,既是學生認識的突破,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并能使學生產生巨大的讀的能動性,積極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和深入發(fā)現(xiàn),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從認識論角度看,閱讀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學生一旦讀入情境,會全力調動自己原有的認識經驗參與當前的閱讀活動,去解決自己能讀懂的內容,梳理出自己無法讀懂的問題,形成一種激情難耐的閱讀狀態(tài)。
三、果——讓學生自己摘
任何閱讀結果,都是思維加工的結果;任何深刻的認識,都是認識不斷建構的體現(xiàn)。學習的質變點,往往就在學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剎那間發(fā)生。如在體會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一個學生提出這么一個有趣的疑問:這兩個黃鸝對著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實,學生的關鍵不在于對這句詩的理解出現(xiàn)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對古詩這種句式還不熟悉。其思維過程從提問中一目了然。學生的閱讀思維水平和遷移能力必然會得到快步發(fā)展與提高。
四、情——讓學生自己抒
特級教師李吉林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老師的情感。教材蘊含的情感要靠老師去傳遞,去強化,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紐帶就聯(lián)結、溝通牽動在教材——學生——老師之間!鼻樽寣W生自己抒是閱讀教學應體現(xiàn)的本質特征,也是真正落實人文精神的關鍵。
五、話——讓學生自己說
說不僅僅是為了表達主體的理解結果,或者說對事物認識過程的陳述,更是一種極強的言語交際活動。說與聽是共時的、相依的、互動的,具有突出的情境性,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由不敢開口說到敢開口說,由不善說到善說,既要經歷一個心理的反復沖突過程,又要經歷一個經驗不斷積累的實踐過程。而學生要實現(xiàn)這一跨越,老師必須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出公平合理的機會和人人參與的機會。答問是說,交流評價是說,辨析研討是說,體會想象是說,復述講演是說等等,這些說,往往構成激活課堂思維的靈魂,構成學生主動發(fā)展和充分發(fā)展的關鍵。
六、學——讓學生自己評
閱讀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應該是思維火花不斷碰撞與閃射的激發(fā)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用自己的目光、積淀、經驗、認識、智慧去認識美、感受美、揭示美和完善美,并實現(xiàn)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意愿。學生的“會評”是從在不斷的“學評”過程中發(fā)展而來的。讓學生擁有評的權力,不僅能充分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而且通過這種個性張揚,能轉化為學生更具有個性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總之,要搞好閱讀教學,提高學習閱讀能力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實踐中我們應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以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發(fā)展為己任,以促進孩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追求。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主動的閱讀實踐過程中形成。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