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新課標理念下的音樂教學
李麗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對于當代中小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對他們心靈的啟迪、激勵、喚醒、感染與凈化。因而,新教材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本著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從學生興趣出發(fā),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樂和其他相關文化的結合,使音樂教學發(fā)揮的它最大的教育作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活躍校園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的著眼點就在于通過音樂教學促進青少年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在審美體驗、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社會交往及文化傳承等方面,注重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比過去音樂教學側重強調德育和智育方面的價值目標,更有實效性和針對性,也更為全面,更加科學,更為廣大師生所接受。
筆者從事音樂教學多年,通過實踐,我深刻地體驗到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音樂教學給我們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心里感到十分的高興。通過不斷摸索和嘗試,我從中看到了音樂課發(fā)展的廣闊天地和美好前景,并對全新的音樂課教學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這對推動音樂教學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以審美為核心
音樂的本質是審美,是在于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讓生活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讓人類變得更加的文雅和充滿愛心。新課標音樂教材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做了大量的改革嘗試,把新的教學理念表現得非常的淋漓盡致,十分便于教師去實踐這種理念、嘗試這種理念,把音樂教學跨上一個新臺階。如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演唱歌曲《青春舞曲》,用健康快樂的旋律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學生們用朝氣歡快的聲音表達他們珍惜時光的決心。一首好的歌曲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或是蘊涵著一個美好的寓意,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新教材在內容上的安排,在這方面做行很好,讓一首首好歌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靈魂,讓學生 更加 健康的成長!
二、以興趣為動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迸d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意義,早已被人們所認識。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币虼,要把學生對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目標。新教材特別注意了降低知識的難度,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新教材還增加了許多動手的活動,如:在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梨園春秋》中,讓學生動手制作京劇臉譜,通過他們喜歡的繪畫、進行小制作等途徑,從一個側面了解了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并激發(fā)了他們對京劇的關注,從而產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對待每一節(jié)音樂課都能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tài)和愉悅體驗,更讓他們學會了“學海無涯‘樂’做舟”的真諦,變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上的家園,讓音樂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中。
三、以創(chuàng)造意識為目的
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國際競爭的要求。許多國家都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而音樂教育在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這是因為音樂的產生過程就是全部的創(chuàng)作過程,有專家對此稱其為三度創(chuàng)作:作曲、表演和聽賞。在學生的表演和欣賞過程中,都必然伴隨著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和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其次,音樂具有“不確定性”特點,即同一作品,有多少聽眾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感受。這一特征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學科更大的優(yōu)勢,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有專家提出音樂不需要謀求某一個統(tǒng)一答案,只要能讓學生達到賞心悅目,精神愉快,就是一個正確的答案。
我們相信每個人的表演都是個性化的體現,每個人的聽賞都有獨特的理解。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管弦華章》音樂小編輯練習中,要求學生在欣賞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后,寫出樂曲的解說詞,就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充分挖掘。
新教材還安排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不僅有靈活的滲透性的內容,如:探索某個問題、發(fā)揮想像力、收集信息等;也有專題創(chuàng)造的內容,如:“用聲音編織故事”、“為故事、詩歌選配音樂”、“音樂劇”、“創(chuàng)編旋律”等,把創(chuàng)造意識的培養(yǎng)貫穿在音樂教育的全過程中。
四、以寬泛的素材為內容
新教材在內容標準上,強調音樂與社會及其他藝術、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通過音樂作品和音樂活動,熟悉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和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認識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的音樂文化,擴展文化視野,逐步樹立平等交流,并存共榮的多元文化觀。新教材在欣賞、歌唱、演奏中所選用的曲目包括了民族音樂、傳統(tǒng)藝術、專業(yè)創(chuàng)作的經典作品,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作品以及國外經典音樂,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澳大利亞民歌《理發(fā)師》,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雷鳴電閃波爾卡》,豫劇《花木蘭》選段,及富有現代氣息的《橄欖樹》等等。將傳統(tǒng)與現代、經典與大眾、中華音樂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內容寬泛,教材豐富,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音樂視野。
廣西永?h永安初中
。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