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安丘市興華學校 吳秀臻
《語文新課標》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fā)展。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為此,要積極利用并開發(fā)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chuàng)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這就是需要語文教學“生活化”。
一、導入的內容應貼近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猜迷的方式導入,既能使學生喜聞樂見,又能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如《誰是最可愛的人》可以這樣導入:
今天,我讓同學們猜一個謎語,這要考考大家的智力。一天,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正在辦公。這時來了一個穿軍裝的年輕人,走到張老師面前有力地敬了一個軍禮后說:“張老師,我來看您了!睆埨蠋熖ь^一看表情很復雜,似乎有些印象但又記不起他的名字。正遲疑間,旁邊的一位老師想為難下他,問他的學生叫什么名字?張老師稍一沉思,笑著說:“還用說,他就是……”聽后,他的學生和其他老師都會心地笑了。但張老師并沒有說出他學生的真實姓名,同學們猜猜,張老師是如何稱呼他的學生呢?
學生各抒己見,舉手回答。有預習的學生會答“最可愛的人”。對,張老師稱呼他的學生為“新時人最可愛的人”,為什么這樣稱呼呢?通過學習魏魏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同學們可以找到答案。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
二、提問應站在學生的立場
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聰明人!闭n堂教學中的提問,除了交流師生思想外,還在于教師恰當而巧妙地提出各種問題,誘導學生作答,引爆其思維火花,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因此,提問的“恰當”、“巧妙”就非講究不可了。
所謂提問“恰當”,是指精心地把問題目標指向教學的關鍵處、思考的轉折點、理解的難點和探究知識規(guī)律上。所謂提問“巧妙”,一方面是指要問在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的“熱點”上,問在學生內心情感的觸發(fā)點上,以迅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另一方面是指以靈活自如的提問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以高效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潛能。
一次,我在本校聽一位老師講解《故鄉(xiāng)》一文時。他的提問恰到其時,使我大受啟發(fā)。他先布置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閏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說明肖像描寫的作用。看到學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卻又說不出,這位老師設置了這樣三個問題:①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相比,外貌有何變化?②從肖像描寫中可看出閏土家境有何變化?③閏土的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由于提問相機、適時,學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這是生活重負留下的印記,是閏土家境日漸艱難的形象反映。這種家境變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農民生活困苦的現實。
三、結尾聯系實際生活,繼發(fā)興趣,加深鞏固
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總之,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離開了生活,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美國教育家華特所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將生活引進語文課堂只是學生對語文感興趣的一方面,另外,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樂于汲取廣泛的知識,提高自我的文學素養(yǎng),那么,還應該讓生活走進語文的課外閱讀、寫作等方面,才能使語文學習不再枯燥,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