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兗州市顏店鎮(zhèn)中心小學 張安運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貴在點撥。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關鍵處一點,能使學生對于課文的要旨了然于心;教師在有疑問處一撥,學生便能順利自解疑難。 “點撥”手段的恰當應用是探究優(yōu)化課堂教學最佳途徑之一。
一、捕捉閃光點,適時點撥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點撥同樣要講求時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冒出許多意外的“奇想”,盡管有時與課文的學習扯遠了,但那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xiàn),教師必須適時點撥。一位教師在教學了《狐貍和烏鴉》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烏鴉落寞地站在枝頭”的插圖。教師先讓小朋友仔細觀察這時烏鴉的神態(tài),然后選定思維訓練點提問:“看著狐貍叼起肉鉆進洞里,烏鴉心中會想些什么?”有學生回答:“烏鴉傷心極了,心想:‘唉!都怪我愛聽好話,才會上了狐貍的當。’”也有學生回答:“烏鴉可后悔了,心想: ‘要是我不那么愛聽好話,孩子們這會兒就有肉吃了!薄姸鄬W生想到的是烏鴉傷心后悔,不斷自責。但有一學生卻回答:“烏鴉心想:‘嘿!我長這么大了,從沒聽誰夸過我,今天總算讓我聽到了。不就丟一塊肉嗎,孩子別急,我再給你們找去!边@時,教室里一陣哄笑。教師卻敏銳地感悟到這位學生是站在與眾不同的角度展開想象。隨即笑著問:“那么這只烏鴉要是再找到肉,還會讓狐貍給騙去嗎?”學生回答:“不會了。這下子它有經(jīng)驗了,不會再上當?shù)摹!睅熂皶r表揚了這位學生,并借機教導學生:“人都可能會犯錯誤,關鍵是如何去對待。過于自責也是沒用的,應努力改正錯誤!北M管這位學生思維活動中展示的與寓意不夠吻合,但卻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也反映出孩子面對挫折的樂觀心態(tài)。教師善于捕捉閃光點,適時點撥誘導,會揚起學生個體再創(chuàng)造的風帆。
二、巧設支點,適量點撥
點撥在操作時,教師要找準“支點”,以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效。如《小蟲和大船》結尾段只有一句話:“小小的蛀蟲,竟毀了一艘大船!边@句話緊扣題意,又是全文的總結,有畫龍點睛之效。在學生搞清題意中“小蟲”和“大船”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后,教師就把理解課文的思維支點定在結尾段,讓學生說說讀這一段時應該強調(diào)哪個詞?有學生提出重在理解“毀”字。教師點撥,還應突出哪些詞?有學生提出還要突出“竟”、“小”和“大”。教師追問為什么,學生回答,“小蟲毀大船讓人意外”。接著,教師又追問:“小蟲為什么毀了大船?怎么會毀了大船?”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尋根究源,仔細閱讀全文。這樣以文尾之“點”,牽動的卻是對整篇課文“面”的梳理,激活學生的思維,打開蓄勢待發(fā)的情感閘門。
三、亮出“疑點”,適路點撥
思維的軌跡是多向的,即對任何問題都善于多方面進行思考;思維又是多元的,主體思維善于從事物的多側面、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來進行思考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對所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以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的結尾寫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由于教師重視,學生大多數(shù)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但有一學生提出:“‘我’為什么會受‘騙’呢?”這是教師忽略的問題,對此如何進行適路點撥?教師先給予提問的學生以激勵,然后讓全班學生再讀全文,找出作者的兩次觀察有何異同。通過這樣的點撥,學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葉茂的大榕樹;第二次才發(fā)現(xiàn)群鳥嬉戲的景象。老師指著插圖上的大榕樹,問學生:“你的眼睛真的騙了你嗎?”學生回答:“還好,兩次觀察的結果才使‘我’真正認識到‘鳥的天堂’,才沒受騙。”教師:“在這個‘騙’字上,你們悟到了什么?”學生:“認識大自然必須要全面!边@樣,在肯定了學生的思維成果的基礎上引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眿故斓馁p識點撥技巧,喚醒了學生內(nèi)存的潛力,使學生的智能活動更靈敏更有成效。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wǎng)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wǎng)站內(nèi)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