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桐梓縣獅溪鎮(zhèn)三合小學 梁焱
新課改提出讓課程走向生活,課程要面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把教學過程作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所有教都是為了學。對此,我們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要著力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有效利用生活化教育資源,開展生活化語文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一、建構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墩Z文課程標準》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小學語文新課程實現了生活化拓展,學生利用自己經驗學到的和教育者試圖帶給他們的一切,都是語文課程,語文教育不能與生活脫節(jié),語文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天然聯系在一起。正如語文大師呂叔湘先生說的“語文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
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生語文學習特點,體現母語學習性質,我在語文教學中著力建構生活化語文課堂,一方面把生活引入課堂,一方面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并運用語文。教學中我設計了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生活場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從語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
二、善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新課程理念認為,凡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的活動及所能開發(fā)與利用的物質的、精神的材料與素材都是教學資源。如音像資料、圖書、報刊、網絡資源、文史典故、自然風光、風俗習慣、時事新聞、與眾不同的人和事物等等都是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只做一個傳教者,還要做一個好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善于從生活中去發(fā)現語文知識、感悟語文、體驗語文,從而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自由、自主的學習語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充滿興趣學習語文。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實際內容,把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充分運用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大力發(fā)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使生活化教學資源有效融入語文課堂,從而有效地實現將生活引入課堂、將語文知識延伸并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三、讓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在實踐中進行
新課程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已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面向社會,課程內容反映社會、科技發(fā)展的水平。聯系語文生活實踐,教學中要鼓勵師生走向走活。語文實踐活動豐富多彩,除了學校、班級日常的活動,學生平時的觀察,已有的興趣之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語文生活,教師要多角度、多渠道地開展生活化語文實踐活動。在開展生活化語文實踐活動中,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需要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了解和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
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要倡導自主與合作學習,新的人才需求是要讓學生“學會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學會生活”。教學中要注重實踐體驗,擴大學生視野,提升能力,培養(yǎng)素質,鼓勵創(chuàng)新,加強閱讀寫作訓練和語言表達與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根據實際改革與開放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盡情在生活中拓展,使學生走出課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天地;使學生語文學習實現知識與能力并重;最終使學生不僅能學好語文,而且會在生活中靈活用語文知識。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