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国产中文字幕视频,久久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久久免费午夜福利院

      1. <object id="hdef9"></object>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方式

          作者: 劉安忠 來源:2012年3月5日今日文教15版 更新:2012-03-05 15:03

          甘肅省成縣城關中學   劉安忠 

          在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中進行課程學習,因對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分為如下三種基本方式:

              一、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教師在任務設計時要靈活創(chuàng)新,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在完成所要求的學科目標的前提下,要根據不同的學校環(huán)境、教師特長和社會背景等,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景任務進行教學,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參考書所提供的材料。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選取各學科的知識作為任務,以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目標,相應的評價重點同樣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此模式的整合課將教學專業(yè)化的信息技術課和解決學生的實際學習任務融為一體,激發(fā)了學生牢固掌握信息技術的興趣。

              二、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xiàn)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xié)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幾千多字的文章在一節(jié)課內共同學習交流,時間有限,有沒有辦法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精彩的信息。學生接受任務后,自主學習,完成任務:當學生將自己收集、分析的信息結果在全班討論交流之后,教師點撥、指導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方法,并嘗試再次運用,此時,既可聽取別人的評價,也可再次修改自己的評價。

          此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fā)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

          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xiàn)實性課題,如環(huán)境保護、中學生如何節(jié)約零花錢等類問題。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以及地區(qū)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tǒng)一地發(fā)展。也就是現(xiàn)在的綜合實踐課。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教學目標為:1.在任務引導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收集相關資料;2.信息分類整理、加工處理;3.分析原因,寫出考察體會或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 4.體會生活與環(huán)境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會,加強意識。

          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組織、指導的作用,一般不為學生準備材料。這種整合模式,側重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需要的學科知識,一般要求是必備技能(已知),或者能夠自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種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都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的優(yōu)勢,為學校教育環(huán)境拓寬了空間,為教與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功能,從文字、畫面、音響等多方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認知刺激和啟發(fā),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營造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學生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對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創(chuàng)造等過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在一定意義上實現(xiàn)了多年來教育界一直尋求的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的目標。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學習方法上給了學生以指導,授予了他們“點金之術”。

          可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yōu)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就是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手機版
          相關文章: 劉安忠 |
          http://e.zhwjw.net/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

          QQ客服: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