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從毅力抓起
文/李益人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 一書中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強調了興趣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但學校學習科目的設置和考試題目的安排是以社會的需求、選拔的需要為標尺的。而不僅僅是應學生興趣而創(chuàng)設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很難對所有的學習科目都感興趣。不感興趣也要學下去,而且還要學好。這就凸顯出意志、毅力對學生成才所起到的作用了。
細心的老師和家長會看到,那些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學習、生活方面有著堅強意志和堅韌毅力的孩子,他們有理智,能忍耐,能堅持,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能調整好心態(tài)專心去做自己不感興趣但又必須做的事情。反之,也有一些孩子,天性聰明,但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嚴重偏科,這些問題往往出在意志上。怕苦,任性,散漫,不堅持,常立志而又常喪志,這都是意志薄弱的典型表現(xiàn)。
非智力因素包括許多方面,對于孩子來說,意志應該是一個重點。意志是披荊斬棘的利劍,是為了達到目的,自覺組織自己的行動,并與克服困難相聯(lián)系的心理過程”,意志是通過毅力表現(xiàn)出來的。如果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就會在學習上苦下功夫,鍥而不舍,從而取得好的學習成果。同時,意志的制止功能也能幫助孩子排除不良情緒(如恐懼慌張、挫折感、悲觀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擾,保持平靜的心境面對學習。
毅力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杰出人物幾乎都是意志非常堅強有毅力的人,如:包羞忍恥著青史的司馬遷、高位截癱不墜青云之志的張海迪等,無一不是有意志的強者;而幾乎所有一事無成、陷入犯罪泥沼者都是意志薄弱者,他們無法掌控感情,抵擋不了誘惑,或隨波逐流或莽撞沖動或頹廢消沉,鮮活色彩被薄弱的意志所掩蓋。以致使自己的人生平淡而灰暗。
當今孩子的意志品質情況也不容樂觀。這首先是家庭教育失誤造成的。對獨生子女生活方面的溺愛和遷就,會助長孩子的任性和怕苦。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嚴重妨礙孩子意志品質的提高。因為意志本質上是自己管住自己,老師、家長管得太多,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管理自己了。其次,家長對孩子的過高要求也破壞孩子的意志,因為意志品質只能在壓力較大而不算太大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壓力過大會使孩子在失敗中喪失信心,導致放任或放棄,意志也就無法發(fā)揮應起的作用了。
那么應該如何塑造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呢?
一是要教會孩子獨立承擔責任。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師、家長絕不要插手,更不能包辦。即使一時無法判斷孩子能不能做到,也應該讓他先試一試,再決定幫不幫、幫到什么程度。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老師、家長哪怕只多幫一分,都在阻礙孩子意志力的發(fā)展。這方面成年人犯的錯誤太多了,因為總怕孩子受委屈,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他們心軟。這種“心軟”其實是成年人意志薄弱的表現(xiàn)?梢姡胧购⒆右庵緢詮,家長自己先要做一個理智的人、能保證自己的"愛心"不泛濫的人。
二是要學會拒絕。絕不可以認為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誰就是愛孩子,那樣會使孩子任性,任性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興趣為中心,無視他人感受,無視制度、規(guī)則約束的行為,任性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必須學會拒絕,否則就是在鼓勵孩子放縱感情。
三是要做到延遲滿足。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立刻滿足,要他等一等,是讓他學會忍耐,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他一個人準備的,他所要的東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有意識的磨孩子的性格,磨他的脾氣,使他變得更有彈性,更有耐心,更有恒心,這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習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四是要學會"撤退"。當孩子遇到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家長不要硬逼他完成什么指標,要學會“撤退”!俺吠恕辈坏扔凇皵⊥恕,“撤退”之后要看看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給孩子訂過高的目標,打不勝的仗硬要打,不僅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反倒是很容易摧毀孩子的意志。
五是給孩子找點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堅持晨練,每晚節(jié)食,每晚寫日記,天天為教室開門等等。這種事對培養(yǎng)孩子意志作用很大。但不要硬派,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自己下決心。如果孩子半途而廢,家長要再給孩子機會。培養(yǎng)堅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長有堅持性,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講什么大道理。培養(yǎng)意志靠的是行動,而不是說教。
總之,現(xiàn)在的孩子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這個社會的棟梁,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而造就“棟梁”的工程又是艱辛而又需要堅持的長期行為。培養(yǎng)孩子的堅韌毅力,頑強的意志是對教師、家長教育藝術的考驗,更是對教師、家長毅力的考驗!叭魏稳巳绻荒芙逃约海簿筒荒芙逃齽e人”(蘇霍姆林斯基 )。只有意志堅強、富有智慧的長者才能培養(yǎng)出有毅力的孩子。讓我們做個有毅力的教師、家長,精心培養(yǎng)有毅力的孩子。
(作者:河南省濮陽市第三小學)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