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老河口市實驗小學 程蕊
教學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自身智力活動的內化這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才能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智能的發(fā)展。
一、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教師把傳授知識作為目的,把學生獲取知識作為終點,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在教學中存在著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shù)、輕能力的現(xiàn)象,因而出現(xiàn)了“高分低能”的學生。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結構,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呈現(xiàn)給學生的算理、定義、法則、公式等數(shù)學結論“活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受到適當?shù)乃季S訓練,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先出示帶有方格的幾個三角形,問學生誰能算出它們的面積,學生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結果。接著出示不帶方格的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算出它們的面積,學生感到困惑。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告訴學生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讓學生拼、擺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學生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拼成的這三種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似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從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最后讓學生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討論、探究,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發(fā)現(xiàn)并抽象概括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實踐說明,只有學生自始至終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而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及獲取的學習方法和結論才是深刻的。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過程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顒邮锹(lián)系主客觀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那種重教法、輕學法的狀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fā)展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學具、教具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1)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可以這樣來展示公式的推導過程。
1.運用學具操作實驗。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若干個l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任意擺一個長方體(形狀盡量不同),然后討論交流實驗結果。即每排幾個,幾排,幾層,共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接著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小正方體的總個數(shù)=每排的個數(shù)×排數(shù)×層數(shù);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排個數(shù)、排數(shù)、層數(shù)的關系以及長、寬、高同體積的關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2.引導學生驗證公式的正確性。
3.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又如在教學“分數(shù)應用題”時,可組織學生通過畫圖分析、說思路、講算理等方法來進行。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情緒高漲,愿學、樂學。同時也使學生在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中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逐步學會運用操作、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方法去探究、獲取知識,掌握、運用知識,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及時進行信息反饋,讓學生全體參與教學過程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學習效果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況和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信息反饋,有效地調整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程。心理學實踐表明,反饋的及時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大膽發(fā)表見解。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應用題“某工廠四月份燒煤120噸,比原計劃節(jié)約了,四月份原計劃燒煤多少噸?”的時候,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實際燒煤量比原計劃少,也就是說原計劃燒煤量多,求四月份原計劃燒煤多少噸,該用(1+)才對,為什么用減法呢?”我想這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通過畫圖進行講解,有的通過找等量關系進行說明,使學生克服了受以往解答應用題思維定勢的影響,進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數(shù)應用題的特點、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使全體同學人人受益。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