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成
如何才能讓歷史注入時代的活力,讓歷史也有現(xiàn)代氣息呢?如何才能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歷史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體驗與反思,我們感悟不少,收益良多。
一、以“觀點”作為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結點
一般來說,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變得較為成熟,性格也變得較為沉穩(wěn),對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如果課堂教學只是把現(xiàn)行課本中現(xiàn)有的觀點簡單地傳授給學生,就會讓學生感到厭煩,產生不了共鳴,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從而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因此,欲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非得從瑣碎的史實中另辟蹊徑不可。其重要途徑即是,讓史實歸屬于觀點,用觀點去統(tǒng)領史實,使學生從“陳跡”中撿拾起對今天有用的東西,讓他們在分析、理解和對比中去感受歷史的“研究味”與時代感。唯有如此,才可長久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歷史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使課堂氣氛也異常地“活”起來,從而把整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
二、給學生評判歷史的機會
何謂歷史?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在其《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說道:“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xiàn)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作為客觀世界的發(fā)展過程,歷史事實顯然是無法改變的。但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對其看法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是因為個體在認識上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歷史教師應盡量地讓學生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參與評判歷史。而不能單純地用老師的眼光、編者的眼光看歷史,把主體學生的“活”的認識過程掐死。通過歷史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們也相應地懂得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去分析和評價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氣氛明顯地活躍起來。
三、充分利用課本中設置的活動課,給學生討論、辯論的空間
現(xiàn)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的每一冊都設置有一節(jié)活動課,如《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的“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與下冊的“新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調查”、《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的“你如何評價拿破侖”等等。從總體上說,學生們對這些活動課很感興趣,每次舉行這樣的活動課,他們都紛紛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進行討論、辯論,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把整節(jié)課不斷推向高潮。整節(jié)課中,學生個個投入,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結果課堂氣氛甚為活躍,真可謂高潮迭起,教學效果顯著,達到了整個活動課的預期教學目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一種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特別是青年學生。在討論、辯論的過程中,他們?yōu)榱岁U明自己的觀點,就會多方查找資料,并依據(jù)教材和資料中的事例、數(shù)據(jù)競相發(fā)言。中學生的思維往往異;钴S,知識信息交流密集,雙方唇槍舌劍,妙語連珠,思想交鋒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在和諧而激烈的思維對撞中爆發(fā)出閃光的火花。因此,充分利用課本中設置的活動課,給予學生討論、辯論的空間,不僅可以活躍課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與利用網(wǎng)絡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目的。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幾經(jīng)摸索,嘗試運用了上述幾種激活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與途徑。事實證明,此幾種方法還是能夠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的。我們始終認為,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與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相結合,從實際出發(fā),恰當運用,才能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第一中學)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wǎng)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wǎng)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