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發(fā)興趣,快樂教學
美術教學行為,是在老師設置的一定情境和特定的生活空間下進行的。通過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適當的環(huán)境,才能較好的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學生實現目標的重要引擎。在教育活動中,老師要合理地適應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使他們體味知識過程的愉悅、性情的快樂;讓學生教學活動中飽含了某種經驗的快樂,激發(fā)了學習者的投入感和積極參與感,并隨之形成了強大的求知沖力和渴望,并且讓學習過程更具挑戰(zhàn)性,使他們借助學習過程能得到某種因進行創(chuàng)新性勞作而帶來的另一份滿意感;一般來說,正是在這樣良好的生活情趣和教學環(huán)境中,促使了學生的情感與外部世界相對整合,感知教師提供的真實畫面,可以初步理解為美術教學內容所要傳達的本來含義,進而形成了充實、生動的情感。
二、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精神境界
彰顯個性主體、激發(fā)學生的藝術潛質,是素質教育對美術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所在。首先,美術課主要是透過向學生展示優(yōu)良的美術作品,讓學員觀賞到最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以及世界文化,體會中國歷史的蓬勃發(fā)展和變化,認識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并理解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生活。其次,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引起廣大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心中歌頌、喜愛、悲傷、苦難等的不同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優(yōu)秀文化品格的滋養(yǎng),從而激發(fā)愛國主義的情感、團結合作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和崇高的品格,從而體會到真善美的教育,產生更豐富的文化情感,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能力,從而激發(fā)其對課堂的興趣。讓他們自由地發(fā)揮,以自身的認識理解生活、認識藝術作品,從而更好地實現他們的主人翁價值。
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使用技巧和方法
1.老師改變課堂思想,提高藝術的思維能力。老師應該對新課標的內涵全面認識,進而提升對藝術教育的理解。老師應當突破常規(guī)教育思想禁錮、勤于思考、積極進行練習、創(chuàng)新知識結構、善于嘗試,從而提升藝術素質。老師不但要讓學生有效掌握美術課上的繪畫語言基礎知識,更要指導他們在今后的教學和日常生活當中合理的運用繪畫語言方法,進而做到學以致用。
2.注意藝術教學的整體性。小學美術老師們在進行教學的同時,也必須要做到互相銜接、從淺入深、以循序漸進的方法,充分認識和了解一定的美術語言知識,要進行比較長期的練習與實驗。如果將美術語言課程的教學目標作為顯性的要求引入到更具體的教學目標層面,老師們應該采取不同的評價手段,指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3.抓住工作重點,積極推進領導能力培養(yǎng)。老師的設問、即時的點撥就是一種引導、一些提醒,起到的就是作用,而并非直接把教師個人的看法灌輸給學生,更無法取代學生的看法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