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生活猶如源、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故作文教學時,教師須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直接參與各種活動獲得第一手材料。但是,小學生的活動大多在家庭與學校這兩塊巴掌大的天地里,作文材料僅局限于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那么幾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教師的作文又囿于課堂,習慣于“教師命題”學生榨“文”的傳統(tǒng)封閉式作文教學模式,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作文量的增加,學生就越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因此,教學實踐中,應抓住素材這個問題進行教改研究。“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解決了文章素材的采擷問題,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長流活水,成文也就自然不難了。
一、借助電教,提供作文素材,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直接推動小學生作文的強大內動力,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小學生的心理具有喜新好奇的特點,如果教師單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是不能引起小學生興趣的。只有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才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運用投影、課件等媒體展示一些與寫作有關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寫作的情境。由于這些媒體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可以將圖畫、文字、聲音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提供了具體可感的形象,調動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五彩繽紛的屏幕,生動豐富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旁白,悅耳動聽的音樂增添了作文教學的魅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開拓他們的視野,引發(fā)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卸下害怕寫作文的心理負擔。
二、借助電教,優(yōu)化指導過程
(一)把握兒童愛玩與好奇的心理特點,適時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增強習作興趣
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強寫作的興趣!皠(chuàng)設情境”實質上指的就是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習作的一切外部條件。在把握學生的心理、思維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然地融于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識發(fā)現(xiàn)新問題,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
1.觀察情境,提煉重點,寫出真情。觀察情境的內涵就是去觀察世界,即觀察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或具體的實物。它是根據(jù)兒童的思維、心理和學習語文的特點提出來的。
2.游戲情境,體驗樂趣,抒發(fā)感受。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設定的游戲有感而作,也是提高習作興趣的一個好辦法。
3.實踐情境,體驗成功,得到發(fā)展。結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內容的確定上,我針對學生的實際,對教材的“習作教學要求”、“口語教學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要求”進行同伴考慮,進行“利用、選擇、改編”,結合教材和學生生活實際、心理特點,按照“用游戲的方式來模仿成人生活”理念來設計出能夠和作文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主題實踐探究活動”。
4.想象情境,拓寬思路,激發(fā)美感。想象力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功能。真正的創(chuàng)造是想象活動的結果,有計劃地設計安排想象情境對進一步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能力十分有效。
(二)把握兒童不拘一格、跳躍性強的思維特征,鼓勵多類型作文,充分體現(xiàn)習作個性
多類型是指寫作類型不拘泥于某種格式,作文格式多樣化。在教學實踐中,若能開放作文的形式,就能充分調動兒童的習作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效果。
1.作文“日記化”,降低行文難度。作文“日記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務分散到幾篇日記中逐步完成,借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難度,使絕大部分學生取得好成績,提高寫作興趣。
2.作文“書信化”,拉近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以寫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內容、要求轉化到書信的寫作中去,也是快樂作文的一種有益嘗試。因為寫信可以比較自由地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寫出真情實感來。
3.作文“詩歌化”,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想象空間。兒歌、兒童詩一直以節(jié)奏輕快、語言活潑、瑯瑯上口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模擬創(chuàng)作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4.作文“課文化”,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在《桂林山水》教學中, 我創(chuàng)設的四次情境,充分調動了兒童豐富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所表現(xiàn)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的理解,并通過綜合介紹桂林神奇的自然風光這一語言訓練,引導孩子表達對客觀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其中我憑借“結合課文語言,向老師、爸媽介紹桂林山水的美景”的兩次情境創(chuàng)設,巧妙地從閱讀教材中引出表達的話題,前兩次的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仔細欣賞了課件圖片,積極地感知、積累了語言,這為表達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后的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能寫出有個性的好文章,達到了寫作的目的。
三、憑借電教,直觀評改,優(yōu)化評改途徑
評改是作文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能指導和幫助學生分析、運用寫作材料,找出作文的優(yōu)缺點,以不斷提高作文的質量和水平?墒钱斍,在批改作文上存在著教師包辦、學生袖手旁觀的現(xiàn)象,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失落,這既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阻礙了學生自改能力的發(fā)展和自改習慣的養(yǎng)成。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睘檫M一步發(fā)揮集體合作的優(yōu)勢,教師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機會。比如,在上作文評改課之前,教師選出反映共性的好、中、差的作文數(shù)篇,復印在投影片上或制成課件,上課時出示出來,由教師示范修改或師生共同修改。這樣不僅能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把作文輸入計算機,教師通過聯(lián)網(wǎng)的計算機查閱學生的作文,把優(yōu)秀的或有問題的作文通過網(wǎng)絡傳送到每一個學生的計算機上,讓學生邊討論邊修改,直到最后完成。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六年級的《介紹家鄉(xiāng)的一種特產(chǎn)》的作文課,教者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習作,共同修改,共同提高,教學容量大,效率高,學生上得投入,收獲很大。
電教媒體進入作文教學的課堂,課堂便活躍起來,實踐證明,有目的地恰當?shù)剡x擇運用多媒體指導學生,能優(yōu)化學生的習作心境、優(yōu)化指導過程、優(yōu)化評改途徑,能給作文教學插翼添翅,使學生觀察有對象、思維有憑借、表達有內容、作文有方法,解決了學生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難題。實踐證明,電教媒體是作文教學和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