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楚縣新城小學 覃明
我們的學校地處祖國西部邊陲,全縣人口中,漢族不到百分之十,隨著南疆雙語教育的大力推行,維吾爾族家庭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雙語教育。學好漢語已成為維吾爾族群眾的共同愿望。我們這所漢語系學校中維吾爾族學生人數(shù)逐年上升。但維吾爾族學生大多數(shù)漢語基礎薄弱,在班級中因為口語交際的困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如何幫助維吾爾族學生學好漢語,提高漢語水平呢?
首先,要明確影響維吾爾族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
李永武在《維吾爾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不足的原因及應對措施》中認為影響少數(shù)民族學生漢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文化背景的影響:維族學生從小生活在本民族聚集的環(huán)境中,使用本民族語言,很少接觸漢語,所以對漢語感到非常陌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2、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 維吾爾族和漢族之間生活環(huán)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也影響了學生掌握漢語的水平。由于民族風俗習慣和個性不同,維吾爾族學生思維意識也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維吾爾族學生與漢族的文化交流,進而影響他們學習漢語的進程。
3、自身的影響 維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掌握語言的能力、努力程度、自信心等這些內(nèi)在因素,如果這些因素沒有進行優(yōu)化調(diào)整,那么他們的漢語口水平就很難得到提升。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教師教學的影響。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滿堂灌,講完語法講詞匯,講完詞匯講練習,很少給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對話練習,有的老師在教學中雖然引進對話練習,但往往也是“快餐式”式的對話教學,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的機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對話的內(nèi)容,而不是自己建構真實情景中的對話。
作為教師,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有效提高維吾爾族學生的漢語水平。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學漢語”的興趣和樂趣,可以在講課時將漢民族的文化、風俗人情等與所學內(nèi)容有機地穿插在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使他們對漢語產(chǎn)生興趣。
2、大量輸入,自然習得。大量輸入的漢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幼兒學習母語,它有助于緩解學習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發(fā)揮潛意識或下意識的作用。它以廣泛接觸語言信息為手段,自然輸入,自然吸收,不強記硬背。在具體選材過程中,教師要因人而異,指導學生選取難度適宜的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閱讀材料。
3、激發(fā)思維,合作創(chuàng)新。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即由傳統(tǒng)漢語教學的以教師的“教”為重點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在“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順木之天性,激發(fā)思維使之樂學,否則將走向另一個極端——強迫學習,無效增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合作創(chuàng)新。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教師的教學在于如何教會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解決漢語語言中的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管理學生和評判他們的學習,教師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課堂活動的協(xié)商參與者、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影響學生形成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選擇、調(diào)控、掌握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