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問”在教與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河南省滑縣特殊教育學校 常飛
古人云:“為學貴知疑,知疑貴為師”。這表明,古人已總結出“問”是求知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質疑發(fā)問和教師的針對性提問,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人生為學的過程,就是質疑不斷更新的過程。舊的疑問解決了,就會出現新的疑問;低層次的疑問解決子,就會出現高層次的疑問。因而教學不僅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問,解決學生的疑問,而且學應該誘發(fā)學生善于質疑而問。
在為學的過程中,要想獲取新知識 ,首先必須進行獨立思考,思而不解必得問,問后方能領悟,領悟就是對問題密質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質疑發(fā)問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不斷進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你會發(fā)現,善于獨立思考學業(yè)進步快、成績較好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比較深刻,反應速度快,善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往往也“善于問”。他們的質疑而問,常常是在理解課文和老師講解后的“出乎意料”的問,這類學生較少;而絕大多數是成績平平的學生,他們不善于問,就是問一般也是對課文或老師講解的疑難地方提出疑問;成績差的學生,幾乎不問。可見,學生的質疑而問是有明顯層次的。這些不同層次的發(fā)問,也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信息。把握這些學情,在講課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于提高老師的勞動效益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學生全體的,是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絕大數學生的質疑發(fā)問的積極性。對于哪些因知之較少而怕問錯或提不出問題的學生,要經常和他們談心、經常鼓勵他們敢于發(fā)問。對敢于提出問題的同學要給以肯定和適當的表揚,對于提出問題不當的同學也不要責怪。并且用提問的方式,給這部分學生獨立思考鍛煉的機會。逐漸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問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在師生共同討論中得到解決,能在討論中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這樣可以激起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有疑問就急切得到解決,這樣就很自然地產生了發(fā)問的積極性。待學生質疑膽量和能力有所提高時,就要提倡先思后問。疑而不思一定疑而不解,只有思后而問才能問得準確、深刻,才能在思考中學會思考方法,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產生進取的心理。要教育學生對問題本身沒弄清楚不問,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問。這樣以來,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起了根本性的促進作用,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全體學生都敢問、善于問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也利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學情了。根據這種實際情況,老師在備課時,應從多方面理解、吃透教材,備好學生、吃透學情。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學生的質疑而問,配合自己的啟發(fā)提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講清、講透,達到釋疑的目的。讓學生預習時,要啟發(fā)學生提出疑難問題,乃至對課文本身進行質疑,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整理成冊交給老師。老師依據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和預習中傳過來的學情信息,結合教學目的,對教材有重點、有計劃地扎扎實實地講授。
預習時,學生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多是對課文本身理解有困難的地方,老師進過之后,學生再有疑而問中則會出現與老師的講解或課文不一致的見解。這時,老師要特別認真仔細地聽取學生的發(fā)問或意見,因為這次疑問或見解,比上次的高一個層次。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或見解,老師要從多方面、不同角度作以肯定,并熱情地給以鼓勵,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好勝心,使他們的探索精神更強了。這次學生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往往是學生最容易混淆不清的地方,老師要抓住學生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最好采取“經疑答疑”的辦法來解決。也就是向學生提出誘導性問題,使他們自己通過思考去解開自己的疑困。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又使他們獲得了新知識,進取有了結果,心理上也得到了滿足,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