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西水坡1987年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45號大墓內(nèi),墓主人兩側(cè)隨葬品是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東側(cè)的蚌塑龍長1.78米,高0.67米,龍頭似獸,頭頂有角,昂首拱背,身軀細長,四條短腿前后分張,腳分五爪,尾長而微分,整體作騰云狀。是時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經(jīng)碳14測定為距今6460±135年。
原出土墓葬及其蚌塑圖案已移駐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河南濮陽保留有一組復制展品。
但該墓葬的準確年代至今尚無定論,因而給墓主人身份的確定也帶來相應(yīng)的爭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經(jīng)本人多年的潛心研究,中華第一龍的誕生時間,或者說M45墓主人死亡的準確時間是:公元前4488年10月30日;距今整整6500年,比碳14測定的時間多40年,數(shù)據(jù)在135年誤差范圍之內(nèi)。
M45墓中的脛骨圖案就是個時間表
死者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人類尚處于細石器歷史階段,當時還沒有文字,但是,這難不倒聰明的墓主人和他的助手們,因為墓主人地位十分特殊,他們要讓后人知道他的死亡時間,怎么辦?就在埋葬死者的腳下15厘米處,留下了一組準確的時間表。
這組標志是東西向的兩條長約31厘米的脛骨,兩脛骨相距6厘米,在兩脛骨間的東端略微突出的地方擺塑有一枚蚌殼,在脛骨的北側(cè)靠右端,塑有兩枚小型蚌殼,在脛骨的南側(cè)中間擺塑有一枚蚌殼。特別是在兩脛骨的西端,用了24個蚌殼塑了一個橫直徑12厘米的圖案,這圖案不是正圓形,向北的一端直徑大,向南的一端像拖了個短尾巴,南北豎直徑15厘米,是個北大南小的“錐形圓”圖案。(見圖一所示,圖為下北上南)
這組圖案在“95濮陽‘龍文化與中華民族’討論會”上,有學者依照古代天體四宮的概念,根據(jù)東有蚌龍,西有蚌虎的擺塑形制,遂將脛骨圖案組定義為“北斗”星座,將脛骨西端的一組蚌殼說是北斗四星的“魁”,將兩根脛骨說是北斗三星的“杓”。因此,濮陽戚城公園“中華第一龍”復制品展覽,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濮陽中華第一龍”展品,都是按照這個口徑制作的圖片和解說詞。
但恕我冒昧地說:此結(jié)論不妥,敝人不敢茍同。理由是——
其一,北斗星座是七顆星,這是我們的先人發(fā)現(xiàn)最早的星座之一,但圖案上沒有視覺很顯眼的稱為杓的三顆星,原解釋說由兩根脛骨代表。這太不可思議了,怎么會讓兩條脛骨替代一個三顆星一條線的勺柄杓呢?其二,將脛骨西端的一組類三角形蚌塑圖案說成是北斗的魁,視覺上太說不過去了,那是四顆星嗎?先人們把那么復雜的龍虎鹿圖案都擺成了,北斗的四顆酒勺頭星怎么會是個一堆蚌殼的類三角形呢?其三,脛骨圖案組周邊的三處4顆蚌殼標示的是什么呢?說明中完全未提及;另外,若這組蚌塑就只是一個方位標志。那涵義未免太簡約了吧,值得特意動用兩條脛骨嗎?
我認為,這組圖案標示的不是北斗星座。是一個時間表,一通無字碑。它明白標示著墓主人的死亡安葬年、月、日。他們專用了兩根脛骨擺塑圖案,用脛骨兩端代表兩顆星,脛骨本身就是星座連線。這決不是先人們隨意為之的。據(jù)查,恰恰M31號墓的尸骨缺少了兩根腿脛骨?梢,這是專門割下31號殉葬者的脛骨擺放到這里的。他們的特殊用意是什么呢?因為古人稱髀(就是腿脛骨)為表,是時間的標識。如我國最古老的算學專著《周髀算經(jīng)》對髀的意義解釋說:“周髀,長八尺!抡撸梢。……髀者,表也!睂Ⅶ麓砹巳黹L度。東漢的《說文解字》,及《晉書·天文志》都解釋說:“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蓖让劰菫槭裁春蜁r間鐘表聯(lián)在一起了呢?
古時,人們測時間的方法,是在石座上平放一個長尺,叫做圭或圭尺,在圭的南北兩端各立一個標桿,根據(jù)日影的長短來確定節(jié)氣和一年的周期。這標桿一般要求高8尺,古時一尺等于23.1厘米,總長約為185厘米,和人一樣高,這個長度與人的脛骨存在一定比例關(guān)系。普通人在農(nóng)事活動中需要量度圭尺影子長短來判定季節(jié),不用攜帶尺子專用工具,人人隨時可用自己的下腿脛骨測量。按M45墓中脛骨長31厘米,大約6倍脛骨長和身高相等。所以古人就把脛骨看成時間鐘表。這種用圭表測量時間的方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觀測手段。據(jù)記載,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在河南登封縣設(shè)置過一種以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儀器,稱為圭表。這當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計時器——一座露天電子大鐘。
M45號墓主人的時間圭表,更是超大型表,他要叫多少百年甚至多少千年的后人讀懂,就不能用測日影辦法了。他動用了更宏觀的天文知識。并專用兩根腿脛骨和蚌殼組合,擺塑成圖案,以標示死亡時間。
據(jù)文獻記載,古人在七千年前不僅知道月亮的十二次圓缺為一個冷暖周年的循環(huán)周期,而且測知了木星沿軌道運行是十二年為一個周期,于是古人就將十二視為“天之大數(shù)”,把十二年稱為一紀。把周天分為十二個等分方位,從北方起始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木星每年移動一個方位,叫作一辰。后來人們把這十二個方位稱為十二地支。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里,人們嫻熟地將十二地支和十天干循環(huán)配對,組成60干支,應(yīng)用于歷法中,甲骨文中就有系統(tǒng)的60干支表。
《史記·天官書》稱木星為歲星,并對木星的運行規(guī)律有精確的闡述:“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紀星”。“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出常東方,以晨;入于西方,用昏”。又用“天人感應(yīng)”的觀點解釋說:“與他星會,其國兇。所居久,國有厚德。其角動,乍小乍大,若色數(shù)變,人主有憂”。特別提到“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之兆。提醒人們要注意觀察木星的天相。
要標示長久年代,M45號墓主人,同時動用了年星木星和代表月的月亮。脛骨圖案組西端的就是年月二星交疊相輝的視覺天相。月亮在北木星在南,成為“二星聯(lián)輝”一體的視覺星象。
那么,兩根脛骨標示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個星座。但不是北斗座,月亮是運行不到北斗附近的。
我經(jīng)過仔細觀察對比天體星座圖,認為這是“五車座”無疑。
五車星座和北斗、南斗、牽牛、織女等星座,是先民們最早發(fā)現(xiàn)的古代星官之一,并用來制定歷法,確定年份和節(jié)氣,來指導農(nóng)耕,這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該星座“意為五輛車”,最初是指五天帝的停車場。屬于二十八宿的畢宿,亦稱五潢!妒酚洝ぬ旃贂罚骸拜F南眾星曰天庫樓;庫有五車!薄妒酚洝氛x:“天庫一星……在五車中。”《晉書·天文志》:“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在畢北。五車者,五帝車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一曰主五谷豐秏……其中五星曰天潢!闭f是凡該星座出現(xiàn),國家就要發(fā)生大事,或有戰(zhàn)爭,或獲特大豐收?梢姶诵亲霈F(xiàn)的幾率不會太多。就連20世紀20年代詩人郭沫若在他的《星空》詩中也高唱:“哦,你看喲!你看那雙子正中,五車正中……低低地垂在西方!蔽遘囎挥谖杆藓途拗g,左右靠近天船星座和五諸侯星座(見圖三)。該星座在一定的月份,從傍晚19時從偏東北方升起,高掛在天穹的偏南方,于黎明時分運行到西方落下地平線。然后就天天改變出沒時間,規(guī)律地在天空運行(實際是地球自轉(zhuǎn)形成的視運動),直到它和太陽同時出沒的時段,就見不到這個星座了。(參見圖三)
這個星座由五顆星組成:(參見圖四)偏北方兩顆星左端的是ιAur星,右端是αAur星,右端中間一顆是βAur星,偏南方右端是θAur星,左端是βTau星;將這五顆星用星座連線連接起來,就是五車座。M45墓葬脛骨圖案中,在北方脛骨右端由兩枚蚌殼擺了個小星,恰和五車座下方的雙子星ζ星相對應(yīng)。在靠近θ星的下方還有一顆ν星,當時人如果把βTau—ν—βAur—α—ι五顆星連起來,則θ星正好對應(yīng)南方脛骨邊上那顆蚌殼。
您看,五車星座與M45脛骨圖案組是多么一絲不茍的相吻合。
M45墓主人的死亡時間是這樣確定的
現(xiàn)在將脛骨圖案西端的那組錐體圓圖案解析于下——
經(jīng)過反復觀測研究得知,這不是一個星體的圖案,因為可視星體視覺上都是圓形的。這是“二星同輝”的視覺星象。是哪兩個星呢?一端那個大星肯定是月球,因為一般星體或當時認知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沒有這么大。那么另一個小星,又可斷定是五大行星之一,因為五顆行星亮度較大;同時也只有行星隨時變動位置,才能出現(xiàn)不同的交會聯(lián)輝現(xiàn)象。這五個行星中的哪一顆呢?根據(jù)古人對木星運行規(guī)律的認知,木星和月球的運行視覺軌跡又都經(jīng)過五車星座附近,如果能發(fā)生年月二星恰在五車座一端相交同輝,出現(xiàn)木星入月天相,那將是天體奇景 。
通過推算得知,月球與木星能發(fā)生二星聯(lián)輝,而且有規(guī)律可循。當今通過科學實測知道:木星的公轉(zhuǎn)運行周期是11.86年;月球全繞地球一周實需29日12時44分2秒8;五車星座的運行周期是2萬多年,它盡管移動角度不大,但由于天體的相互運動,五車星座與太陽同出同落的時間間隔只有不足100年。于是,發(fā)生年月二星在五車座西端相交同輝的幾率就非常稀少了。需要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五車星座和木星都不能在太陽附近,或與太陽在相同方向;二是二星交輝時間必須趕在夜間;三是木星運行在五車星座連線開口一端的位置,月球與木星正好相交疊輝被視為一體;因此,必須趕在陰歷十五滿月前后,在傍晚19時到第二天凌晨五時前,用較長時間變動月球與木星的相互位置,達到聯(lián)輝位置與脛骨圖案中的位置相仿佛。不能是上玄月或下玄月的時間段,那會出現(xiàn)二星相吞或二星相背的現(xiàn)象,與圖案形象不符。
后用天體運行軟件反復實際操作模擬天體運行得知,在公元前4488年10月30日,4:20,正是木星入月二星聯(lián)輝并與M45脛骨圖案組相吻合的時間,吻合聯(lián)輝時間,前后只有大約3個小時。
若當時人們先擺塑好龍虎圖案和脛骨組時間表,再舉行人體安葬儀式,是足夠用了。(參看圖五:星體運行模擬圖)
這個結(jié)論是將計算值公元前4488年,經(jīng)過反復模擬運行驗證后,又前提、后推各150年,反復模擬天體運行,經(jīng)過仔細對比后確定的。
M45號墓主人腳下擺塑脛骨圖案,一則表明了墓主人準確的死亡時間,再者也表明了6500年前古人認為死亡是靈魂升天的觀念和死者至高無上的身份。脛骨圖案是帝車的象征,那么無疑就是死者乘車升天了。而且升天時間又是年月二星官親臨駕車,這樣的年份,國家一般都要發(fā)生軍兵、災害、或者舉國豐稔等大事件。這年國家領(lǐng)袖死了,被年月二星官接引上了天,還不是震驚天下的大事件嗎!
中華幼龍原來是從河南濮陽雷澤騰起的
這就是確定M45墓主人準確死亡時間的意義。
通過對這組圖案的釋讀,使我十分驚訝我們先人的天文知識競達到如此精確的程度,這是我國的天文和歷法遠遠領(lǐng)先于世界的又一個實證。我們的先人給后人留下了無比寶貴的文化財富。
M45號墓主人是誰?
他首先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天文學家,這個時間標志是他生前早已推算好的,在沒有文字的時代,竟用這樣巧妙地擺塑圖案法,給后人留下了一通精確的時間碑,一座不怕銹蝕的永久牌大鐘表。在這架大表上不僅能讀出幾時幾分,也能讀出年月日來。
他同時也是一位至高無上的領(lǐng)袖人物,從墓周的陪葬到眾多蚌殼圖案的擺塑,都是他死后完成的,這要動用眾多科技人員。就連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知識都動用了。別說一般人,就是一般首領(lǐng)級人物,也享受不到乘天帝五車由年月二星官親迎升天的待遇。他肯定是當時國家最高級領(lǐng)袖無疑。
從他的在世年代推知,黃帝和顓頊等上古五帝,以及炎帝、蚩尤等大部落酋長,時代比M45號墓主人晚1000多年。
那么,這位墓主人就非伏羲莫屬。不管伏羲是一個個體人,抑或一個部落稱謂,他就是伏羲時代的代表人物。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家,一個東方大國的領(lǐng)袖。
伏羲,古籍上亦有稱庖犧、宓犧或伏羲太昊的。通過查證知道,伏羲不僅死在濮陽,也生在濮陽。
濮陽市范縣境內(nèi)的濮城鎮(zhèn),及鄰近的鄄城縣,歷代都隸屬于濮陽郡、東郡或濮州,郡治都在今濮陽市轄區(qū)內(nèi)。這里地處黃河下游,由于溝渠湮淤,形成了眾多淵藪湖澤,古史上鼎鼎大名的雷澤就在這里。水澤周邊蘆葦雜樹繁茂,適合各種動物生存,是古代先民漁獵農(nóng)耕棲息生存的好地方。人祖伏羲就誕生在這里!吨駮o年》載:“(伏羲)太昊之母居于華胥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水經(jīng)·瓠子河注》:“瓠河又右經(jīng)雷澤北,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華胥履大跡處也!薄对姾耢F》:“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睆谋姸嗟挠涊d說明,伏羲的母族華胥氏就在濮陽附近,不然怎么會輕易跑到濮陽界內(nèi)的雷澤來“履大人跡”。雷澤就是龍澤,王充的《論衡·龍?zhí)撈吩缇驼f得很清楚,“雷龍同類”。甲骨文的雷龍二字寫法幾近相同。龍形象的創(chuàng)造,就來自雷閃的外形,當夏季雷雨來臨之際,天空中一陣陣奮張欲發(fā)的隆隆聲在滾動,突然之間,一道電光上射天穹下刺大地閃過,隨后就是撼天震地的一聲巨雷憤怒地炸響,似有天崩地裂之勢。其神力讓人崇拜,讓人向往,讓人們產(chǎn)生無限遐思。這神物稱做什么?那“隆隆”之聲依然在耳——他就叫做龍,世界上再沒有比龍更合適、更強大、更美的名字了。于是,一條雛龍就從龍澤(雷澤)騰起了。雷澤四周的先民們,在他們的首領(lǐng)伏羲的帶領(lǐng)下,形成了一個龍族集團,在中華這塊大地上以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生長壯大起來。伏羲不僅以龍做為族標,而且“以龍紀官”!吨駮o年》按引《通鑒外紀》說:“太昊(伏羲)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渾沌為降龍氏驅(qū)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里;渠陛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流”。又立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又曰蒼龍,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是為龍師而龍名!痹诜苏Q生的同時,另一個人祖女媧也誕生在山東“承匡”!兜孛o典》說,承匡,山名,在山東曲阜。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是中華民族的老祖母,只有中國在人類來源的解釋上,是無神論學說。
后人將這兩位人祖一起傳述為龍,他們是龍神形象,人首龍身,一人手持規(guī),一人手持矩,兩龍尾相纏繞,象征夫婦關(guān)系。后人出土的古代墓室壁畫,都是這樣描述伏羲和女媧形象的。這種人首龍身的巧妙組合,是非常高明的想象。說明伏羲和女媧不僅是人祖,而且是龍祖。只有龍身才能上天入云,通天達地,而異于常人;也只有人首持規(guī)掌矩,才能管理天下萬民。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首!薄痘茨献印嬓纹芬舱f:“雷澤有神,龍身人首”。伏羲就是雷澤神龍的形象。伏羲誕生在濮陽地區(qū)的雷澤,成龍在雷澤,死后葬在濮陽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本文作者:周慶安
作者簡介:周慶安,男,1934年出生。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人,大專文化,年輕時曾從師學習塑神,后做過中學歷史教師,工程師,間或從事創(chuàng)作。2009年出于對民俗歷史的愛好,出版《探秘諸神背后的真相》一書。系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濮陽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湖北屈原文學會理事,濮陽市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
|
中華文教網(wǎng)簡介 | 投稿指南 | 聯(lián)系我們 | RSS訂閱 | 版權(quán)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C) 2018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中華文教網(wǎng) 京ICP備10012388號
網(wǎng)站投稿、合作:電話:18610236845 郵件:zdkw2005@163.com
QQ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