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zhèn)中心小學 于貴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如何,特別是愛國感情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中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高度重視對下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黨和國家事業(yè)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農村小學班主任,理應成為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道德建設的責任人。
一、積極調動各種有利因素,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良好的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學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又是課堂教學,因此,我們要在校內校外、課上課下建立起一個互動結合的教育網絡,營造出一份有益于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大空間。
首先,學校要聯(lián)系家庭、關注社會,構成“三位一體”,為學生搭建快樂發(fā)展的平臺。家庭是孩子的棲息地,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承擔著青少年道德示范和啟蒙的重任,父母的言談舉止、道德觀念和日常行為對孩子具有引導、示范作用,學校因此應負有同家長聯(lián)系,關注孩子成長的義務,要引導家長為子女做出表率,改變家庭教育觀念,引導未成年人按社會進步的規(guī)律前進,為其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各學科教學要相互滲透、鏈接,把課堂變成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天堂,F有中小學課堂無不包含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各任課教師要在授課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從青少年的實際生活出發(fā),根據其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爭取有效措施,改革課程設置、教材和教學方法,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為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二、堅持開展廣泛、扎實有效的愛國主義實踐活動,深入挖掘活動中潛在的寶貴教育資源。
活動是指一個群體集體參加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具體的教育,可達到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開展“讀好書,唱好歌,講好故事,看好電影電視”為內容的“四好”活動,來幫助青少年不斷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總之,青少年是黨和國家的希望,是中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愛國主義狀況如何,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的重大決策,中小學校要發(fā)揮好排頭兵的先鋒作用,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調查研究之風,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切實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各項工作抓到實處,落到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