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史杰女士篆刻的一片片精致、考究、古樸的龜甲、獸骨,那縝密、嚴謹、纖細的文字,在我的腦海里翻騰滾動,像是在訴說著什么?讓我的思緒仿佛跨入三千年前的時空隧道。
甲骨文是“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所產生的文字。早在3300年前,商王盤庚遷都殷至帝辛(紂王)滅國,歷經八代十二王至255年,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殷商文化的主要標志特征為甲骨文、青銅器、古城遺址和《易經》,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殷墟以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伐紂,商紂王自焚身亡后,昔日“車行酒,馬行炙”繁華的商朝政治和文化中心——王都“大邑商”成為麥秀漸漸,禾黍離離的一片農田,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至此,殷商王朝消失的無影無蹤,甲骨文更不知從何說起,也無人知曉。
誰也想不到沉睡了近三千年的甲骨文,默默無聞,不被世人所知,歷史悲劇竟然由清末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因病,而意外發(fā)現(xiàn)了華夏最早期的文字。1899年他發(fā)現(xiàn)和收藏甲骨文以來,使一座3300多年前世界東方古老王國、中國第二大奴隸制大國——商王朝的后期都城遺址——殷墟的神秘面紗被輕輕揭開了。陪伴殷墟面世的還有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其中甲骨文像一個陌生、含蓄而美麗動人的少女,一面世就傾倒了無數(shù)人。一百多年來,不少專家、學者、書法愛好者紛至而來,探經取寶,研究破譯這些姿態(tài)萬千而又神秘的甲骨文字。三千年前她曾經璀璨,三千年后她依然芬芳。
史杰女士和眾多甲骨文愛好者一樣,泛舟于甲骨故里,幾十年如一日,在研究和揣摩著每一個甲骨文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史杰女士1962年出生于山東范縣,父親是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生,后遷安工作。從小生活在這樣的書香門第里,受父親的耳渲目染,自然愛好古典文學藝術。在上中學期間,她經常來到殷墟這塊土地游玩,凝望洹河,感慨萬千。踏著這塊黃土地,讓她時不時的揀來一些很古的龜甲、獸骨、破碎的玉片等物品。其中有的甲骨上刻有米粒大小的微雕像圖畫一樣的東西。但那時,還不知道它是什么?于是就把這些拾到的東西帶回家讓父親識別,父親學識淵博,見識多廣,一眼就認出這是甲骨文,并給她說:“甲骨文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統(tǒng)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從此,在她的腦海里深深烙印上了甲骨文的字眼。
成年步入社會后,隨著殷墟博物苑的建成,也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殷墟,重新審視殷商時期的文明史。甲骨文也漸漸地深入到她的知識體系里,更加重視對殷商文化和甲骨文的研究了。在那時,上班所掙的工資也不多,姑娘家誰不愛穿幾件漂亮衣服啊。這時的小史杰已是身材高挑,氣質嫻雅,也正處在愛美的年齡,但她省吃儉用,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用到購置有關甲骨文方面的書籍上,一有空就鉆在房間里翻看書本、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甲骨文一般人很難識別的,她通過學習,知道了殷墟共出土了甲骨文15000余片,單字約4500個,其中約有1500個單字被釋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標志著中國文字已進入了成熟階段。甲骨文的產生在當時不僅是交際、記事的需要,它在當時所擔負的任務是多功能的。除占卜、求告,還具有醫(yī)治疾病與天神通話,與鬼層溝通,通靈求雨、驅邪等方面的功能,她把這些可識別的字牢記在心中,還經常練習甲骨文書法。
在安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到殷墟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甲骨文,還有一批優(yōu)秀的甲骨文書法愛好者,一有時間她就去拜訪劉順、張世放等這些知名學者。在學習交流中受益匪淺,慢慢也就愛上了篆刻藝術,并把這項事業(yè)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人們都知道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經過不斷演變,在中國文字上經歷朝歷代的發(fā)展,形成了大篆、金文、隸書、楷書等字體。每一種字體的形成就像一塊活化石,把他們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反映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座內容豐富的“史料庫”。這些漢字生動具體地昭示著歷史演進的軌跡,袒露出華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正基于這種思想,所以史杰能始終不渝地堅守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的情操。在練習甲骨文書法的同時,又迷上了篆刻藝術,為提高篆刻水平,后拜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傅江先生為師,細統(tǒng)的學習篆刻藝術。篆刻講究“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篆法也是字法,是治印的基礎。所謂章法,就是印文的布局。章法應力求平整穩(wěn)妥,對稱舒適,美觀多變,呼應得體。傅江老師還專門強調:刀法是搞篆刻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篆刻用刀要講筆墨情趣,力求穩(wěn)、準、狠。她謹記傅老師的教誨,勤學苦練,持之以恒,苦海行舟。還在多臨、多刻、多思、多看上下功夫,由淺入深,逐步掌握了篆刻要領,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水平。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xiāng),為了繼承和弘揚甲骨文化,讓世人更加了解甲骨文,她用所學的篆刻知識,在各種骨片上刻寫甲骨文。這些美妙的造型,清新的筆畫從她的手里篆刻出來后,讓人觀后入木三分,具有結構雄偉、莊重嚴謹、氣格威嚴、對稱均衡的特點,令人心馳神往。展現(xiàn)出了殷商王朝的社歷史風貌,就像一株風姿綽約的奇葩綻放神州大地。凝視著她所篆刻的甲骨文,給人一種凝重莊嚴、曠遠悠長的激情在心中蓬蓬勃勃的彌漫開來,讓人仿佛回到了三千年以前。遙想當年,殷商王朝繁華富遮,歌舞升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建造宮殿宗廟,鑄造青銅器,又有猛士守四方,威震天下。正是在殷人鼎盛時期,也憑著聰明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昭示著至高無上的尊嚴和國力的空前強盛、臣服四海、朝貢殷商。當然,直到今天,還有大量的文字尚未被破譯,這些埋在殷地的甲骨文必然還會藏有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殷人用甲骨與神、鬼對話,在當時來說,還包含著氣象知識,否則不會年年給他們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五谷豐登。在我們的贊嘆和佩服殷人智慧的同時,更應該加倍努力破解神秘甲骨文字,了解更多當時的生產狀況,對我們今天的事業(yè)發(fā)展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史杰女士在這塊領域上,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付出的巨大艱辛,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鬼斧神功的刻刀,就好似一位遠古使者,承擔著溝通天地之靈,對話殷商古人,挖掘著這股強烈而神秘的信息。在人、神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濃縮著先哲才智和藝術結晶。當然,她所篆刻的這些甲骨片、獸骨雖是仿古藝術品,由于多年來的專心致志究研和察觀,每個甲骨文字早已成熟于胸,往往落刀便像殷商貞人所刻的一樣,刀法腴潤、氣清神健、技刀精湛、造詣深良。不僅具有自然美和古樸的藝術之美,凝聚著極其豐厚的民族思想和文化精髓,讓人看后倍感親切。不是前人之作,更勝似超越前賢。這些奇特的體形,濃郁的情感,精巧的構思,瑰麗的文辭。在她刻刀下,有如天上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聽從她的調遣,為之效勞。看著她刻的甲骨文,就如同走入一個奇異美妙琳瑯滿目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不愧為翩若驚鴻,婉似游龍,獲得了極高的藝術享受。常有人這樣問她,刻甲骨是男人干的事,你怎么喜歡上了呢?她笑著說:我前世是一片甲骨片,今生轉世成人,所以喜歡刻甲骨。她的不少甲骨文作品被不少人收藏和當做貴重禮品饋贈友人,還遠銷到世界格各地。特別是在2009年兩會期間,在參加北京市農展館展出的才藝作品中,她的甲骨文作品吸來眾多觀者的目光。其中,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看了后感慨的說道:“你刻的甲骨文就像掩埋在地下一樣,姍姍來遲,一經展示如同三千年出土的甲骨文,古樸芬芳,熠熠生輝,魅力無窮,并鼓勵她要好好傳承這項古老的藝術,發(fā)揚光大。”徐書記語重心長,對她寄已殷切希望。在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第四片甲骨》中,所用的甲骨文道具全部都是出自她的手,影響甚高。
史杰女士今天所取得的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大家有目共睹。在豐富而又神秘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她自認為只是學到了冰山一角,離自己想要追求的知識還差的很遠。她說:“篆刻甲骨不是為了化腐朽為神奇,而是為了更好地讓人們在學習甲骨文的時候,欣賞到殷商創(chuàng)造這些早期的文字,所包含的藝術性、哲理性和固有特色。讓觀者充分領略到這些閃爍光輝的文化,去探尋在殷商沃土上處處回蕩激情的文化底蘊,認識到我們祖先在那段歷史時期,他們憑著聰明才智,開拓出來的偉大創(chuàng)舉,給世界文明寶庫帶來的豐碑,永存后世”。
是!任何一個文明的發(fā)現(xiàn),都是在無意中和間接中發(fā)現(xiàn)的,不管時代文明多么亙古,但藝術永遠都是長青的。千百年來,不論是青銅器、甲骨文還是書畫,依然光芒四射,這就是藝術魅力所在。
史杰女士將一顆善心流淌在殷商古韻的文化里,是那么的摯著,那么的熱愛。雖然她不是甲骨鑒別專家,但她是甲骨文的接力手和傳遞者。“隨風留去皆無影,唯有暗香獨自來!闭怯兄驮S多甲骨文愛好者,通過各種藝術傳播方式,讓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了甲骨文的重大意義,更加體現(xiàn)了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我獨存的特殊性,這就充分的說明華夏人民保存和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明是不可磨滅的。
甲骨文字至今閃耀著詭異的色彩,是安陽為世界奉獻的瑰寶,是中國文明的驕傲,是華夏民族對世界文化寶庫的重大貢獻。一片片甲骨不僅是領略和通向民族大團結之心,也是藝術家們所代表的時代之心、文化之心和藝術之心。
安陽市龍安區(qū)有線電視臺
鄭興偉
中華文教網簡介 | 投稿指南 | 聯(lián)系我們 | RSS訂閱 | 版權聲明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C) 2018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華文教網 京ICP備10012388號
網站投稿、合作:電話:18610236845 郵件:zdkw2005@163.com
QQ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