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要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開拓,作為一名班主任,應狠抓思想道德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一批批誠信、善良的合格人才,即以下所述的“五心”俱全的人。
一、責任心
也稱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首先從關心家庭和班里的人和小事入手,再逐步引導學生關注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鼓勵學生參加適當?shù)墓婊顒雍土x務勞動,如宣傳法律知識、環(huán)保知識,加入志愿者協(xié)會,扶助老弱病殘等。通過進一步了解社會,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通過報刊雜志、電視、網(wǎng)絡了解關注民生,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落實到行動上,就是不做危害社會和損人利己的事,勇于承擔各種責任和義務,堅守承諾,講求信用。
二、自信心
自信和懦弱相對應,自信心是成功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通過鼓勵放大這些優(yōu)點,讓學生感到被關注的喜悅,喚醒其自信心;愛護和培育學生的興趣特長,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自信心;指導學生通過改善儀容儀表揚長避短、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成績、廣泛閱讀開拓視野,增強自信心。
三、敬畏心
敬畏是一種有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錢文忠教授說過,我們這個民族曾經(jīng)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孝道,比如溫良恭儉讓,但今天,除了我的這個姓——錢之外,什么都不信。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心中就沒有敬畏感,也就沒有自我約束。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也就沒有了道德的底線。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造正確的輿論環(huán)境,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汲取人文素養(yǎng),濡染傳統(tǒng)倫理道德;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喚醒當代學生對生命的崇敬感;讓學生了解生命的演化歷程,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加強法制教育,強調違法的后果,以典型案例震懾學生心靈。
四、感恩心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感恩之心的培養(yǎng),有賴于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有賴于正確的輿論導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必須讓學生明白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赏ㄟ^適當?shù)膭趧芋w味生活的艱辛,喚醒學生感恩的良知。處理好人際關系,通過感受生活中得到的友情、溫暖和愛而由衷地心存感激。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恰當表達感激之情,對學生的感恩行為做出及時的鼓勵和贊賞,讓其在感恩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五、博愛心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博愛是善良人格的集中體現(xiàn)。很多孩子在父母溺愛中長大,變得孤傲、冷漠,基本沒有了仁慈禮義。作為班主任,應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愛心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愛的雙向性,體驗愛的美好與快樂,感受到人間真情的溫暖,感悟母愛的甘甜、父愛的深沉、師愛之偉大、友愛之純潔,從而喚醒和激發(fā)學生的愛心。引導學生正確表達愛心:見義勇為、扶殘助弱是愛心的體現(xiàn),一個關愛的眼神、一聲溫暖的問候,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也可以傳達愛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愛心組織和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勇于奉獻愛心,為實現(xiàn)中國夢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