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水縣委宣傳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心 楊燕玲
【關鍵詞】文化扶貧 對策
【摘要】群眾文化的豐富與提高在整個扶貧工作中占有重要內容,文化扶貧任重而道遠。隨著我省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群眾的培訓和教育,使得群眾的藝術修養(yǎng)、精神層次得到提升,從而提高群眾文化工作建設水平,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注入活力,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群眾文化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扶貧開發(fā)工作有很大幫助.隨著我省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群眾的培訓和教育,使得群眾的藝術修養(yǎng)、精神層次得到提升,從而提高群眾文化工作建設水平,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注入活力,提高經濟發(fā)展水平,從而實現精準扶貧目標。
一、群眾文化的發(fā)展對脫貧工作的重要性
為什么說群眾文化在扶貧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群眾文化的質量高低是檢驗扶貧工作的“試金石”。俗話說“治貧”必先“治愚”,試想一下,一個群眾文化毫無生機、滿目蒼夷的地區(qū),人民的物質生活能是富裕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有群眾的精神生活、文化層次提高了,才可以說這個地方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其次,群眾文化的是檢驗扶貧成果的“晴雨表”。我們的扶貧工作究竟做的好與壞?離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多少差距?就看這個地方的群眾文化繁榮程度。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扶貧工作也一定是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所以說,文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qū)的落后狀態(tài),最終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扶貧工作的新內涵,那就是不僅要在扶經濟、扶物質上出實招,更要在扶文化、撫精神、扶智力上下功夫。
二、實現文化脫貧的主要對策
怎樣才能做到群眾文化繁榮和扶貧攻堅相互促進。我覺得要在目標內容的選擇上和實踐方式的導向上,做到精準發(fā)力。當前我省一些農村的群眾文化生活存在著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文化活動形式比較單一、文化消費群體弱化、文藝人才嚴重不足等現象。這直接導致部分村民沒有了精神追求,價值觀發(fā)生偏移,迷失了生活方向,給我省的脫貧攻堅任務帶來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文化扶貧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定位,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文化扶貧的主要對象是基層群眾,對于他們而言,高深的理論并不適宜,通俗易懂、簡單實用的文化常識才是“及時雨”。因此,在扶貧工作中,要選擇比如農業(yè)科技文化、生活百科知識、休閑娛樂文化等“接地氣”的內容。2017年上半年,我省文化廳下達免費開放資金2925萬元,用于我省貧困縣(區(qū))58個公共圖書館、58個文化館、12個美術館、658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鞍倏h萬村”工程中175個示范村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已進入政府采購流程。同時,省文化廳還為19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文化館配送價值456萬元的流動文化車,在文化惠民方面更是下達專項資金3724萬元,為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1862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配送設備,為貧困縣開展免費送戲下鄉(xiāng)服務2469場。
二是堅持“富口袋”應先“富腦袋”的原則,達到和頻共振。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大力發(fā)展貧困地區(qū)的文化事業(yè),提高貧困地區(qū)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促進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從根本上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在給予資金援助的同時,把專項資金用好更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容易,讓基礎設施發(fā)揮作用難,這就要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廣場的陣地作用,加強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學校的聯系互動。有計劃、有組織、經常性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堅持貼近農村、貼近實際,按照“業(yè)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的原則,廣泛利用農閑、節(jié)日和集市,深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使大型、示范性活動與平時的小型、分散性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讓群眾就近、方便地參加各種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為防止出現精神“假脫貧”現象,我們?yōu)榛鶎尤罕娝腿ノ幕蟛椭,還需做好行為實踐的后續(xù)引導,讓他們在完成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真正能固化于行。
三是實行人才扶貧政策,培養(yǎng)一支“永遠不走”的文化人才隊伍。如果說在文化事業(yè)領域扶貧是“授人以魚”,那么在文化產業(yè)方面的扶貧就是“授人以漁”,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在抓好“送文化下鄉(xiāng)”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種文化”思維。一方面要堅持深入基層特別是邊遠鄉(xiāng)村,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xiāng)活動。也要多組織專業(yè)文藝骨干下基層輔導培訓,努力培養(yǎng)鄉(xiāng)村不走的文化團隊。我省文化廳在推動貧困地區(qū)文化產品走出去方面更是做了不少工作。組織貧困地區(qū)文化企業(yè)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和2017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展示貧困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產品和優(yōu)勢產業(yè)項目。在山西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座談會上對吉縣“壺口搬卷”、浮山縣弟子規(guī)文化創(chuàng)意園等貧困縣項目做重點推薦。舉辦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營銷人才能力提升等培訓班,重點為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管理型文化產業(yè)人才。
群眾文化的豐富與提高在整個扶貧工作中占有重要內容,文化扶貧任重而道遠。我們要放眼全國,在借鑒先進省文化陣地建設的經驗,提升我省群眾文化對村群眾影響力的同時,大力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yè),尋求社會力量對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的支持扶助,既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又腳踏實地,使群眾文化與脫貧攻堅和諧統(tǒng)一,相得益彰。
參考資料:《山西日報》 【深度】扶智、扶志、扶技,看文化扶貧的山西實踐 孫蕊 201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