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繼制度、理論和道路自信后,2014年習總書記提出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百年歷史,中國人經(jīng)歷了從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歸自信的曲折過程。目前,在“中國夢”的語境下,文化自信越發(fā)重要。文化自信來源于源遠流長的民族記憶和圓融大氣的中國智慧,來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也會讓我們在這一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
一、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經(jīng)史子集到典章文物,從幽深小巷的寸磚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從洞天福地的名勝古跡到煙雨寺廟的悠遠鐘聲,我們無不感受到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厚德載物的滋潤和輝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傳,使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漸強大。然而,時至今日,當計算機、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超導體等紛至沓來的時候,任何民族都無法游離于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樣的,既面臨著失卻個性自我,被潮流淹沒,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機;也迎來了一個文化擴張發(fā)展,日趨強大,勢成主導之流的機遇。在當前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的民族文化正面臨著危機和挑戰(zhàn)。因此,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是一個緊迫任務。
二、語文素質教育的需要
中國的語文素質教育離不開對民族語文和民族文化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如果脫離深厚的民族語言、文化基礎,語文素質教育就必然流于虛妄而不可想像。語文素質教育更應重視漢語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內在的學習經(jīng)驗和規(guī)律。應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勤熟讀成誦、勤運思練筆;重科學、倫理,重整體、辯證,重真、善、美統(tǒng)一。二是對最能體現(xiàn)漢語特點、漢語規(guī)律的詩、詞、曲、賦和散文等,要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讀;對充分體現(xiàn)時代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時事美文、文學精品、科普讀物,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讀。三是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中華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華的方法,充分發(fā)揮中華民族重整體辯證和直覺體悟的思維優(yōu)勢,在讀寫中既學會系統(tǒng)、全面、動態(tài)的審視、分析、解決問題,又達到思想感情的滋潤、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睆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人類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不僅誕生了老子、孔子、莊子等一批偉大的思想家,而且出現(xiàn)了《詩經(jīng)》、《論語》、《孟子》、《離騷》、《史記》、“唐詩”、“宋詞”、“元曲”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宏篇巨著和藝術精品。這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自豪,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語文教材從中精選的上百篇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無比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