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生物組 鞏麗芹
我校從去年10月末到現在,筆者在實踐利用導學案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的研究中,對導學案的設計與使用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對導學案的認識。
剛知道要使用導學案上課時,筆者心里很排斥,總覺得這是教學策略的一種退步,有點像幾年前使用的教學案,就是一個教案的課堂使用,改了一下名,換湯不換藥。到迫于現在的教育形式,筆者還是著手研究導學案的使用。一開始心里沒底,也很困惑,根本不知道如何構建導學案,把老師上課講的知識交給學生自學、互學行么?知識落實情況好么?課堂學習效果如何檢測?一開始筆者的理解是學生在課前已經自學了基礎內容,課上就點撥重難點就行了,可一堂課下來好像在上復習課,沒有概念和原理的破譯過程,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也不連貫。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發(fā)現導學案就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助學案。只要學生能學會的,就讓學生去學;只要學生能動手的,就讓學生動手;只要學生能思考的,就讓學生去思考;只要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只要學生能得出結論的,就讓學生得出結論。導學案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主動學習而設計的自學方案,為學生健康成長開辟的嶄新的天地,它擯棄了以往教師備課時忽視學生的做法,更加關注學生的多元智能。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易于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造力、發(fā)揚集體協作精神,提高學習成績;學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動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活動,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了從“同步學習,異步發(fā)展”到“異步學習,同步發(fā)展”的轉變。
二、導學案的設計與實踐。
在設計導學案時應主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本節(jié)課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發(fā)展他們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們目前的水平與教材之間的差距,準備一些適應學生自身語言能力的活動和帶有自主性的活動。注意設計的層次和梯度,讓差一點的學生“吃飽”,好一點的學生“吃好”,優(yōu)秀的學生“跳一跳”,為實現課堂教學的立體交叉互動創(chuàng)造必備的訓練條件;谶@樣的想法,我將導學案分為三部分:課前預習指導、課堂學習研討和課后拓展延伸。
1、課前預習指導部分。
該部分主要包括本節(jié)課所應用的舊知識和課本上學生自學能會的內容。導學案編寫好后在上課前發(fā)給學生,學生以導學案為依據進行自學。學生拿到導學案即開始了學習,實現了課前預習。有效預習注重學生看書,改變以往課堂上學生不看書便開始“聽講、記筆記、做題”的不良習慣。但有效預習不是簡單的看書的過程,而是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水平,自己發(fā)現某種知識的意義、使用范圍和存在的疑問。通過有效預習學生可以發(fā)現自己哪些知識學懂了,哪些不懂,是全不懂,還是個別環(huán)節(jié)不懂,對新知識中尚存在的問題、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筆記,以便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學習。在上課時讓學生勇于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老師用簡短的詞句寫在黑板上,邊進行課堂學習,邊把解決的問題劃掉,讓學生明確疑問是如何解決的。
2、課堂學習研討部分。
該部分分成了若干個學習活動。提倡學生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通過導學案的引導各小組成員合作交流,相互啟發(fā)、共同探究、學會學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課堂學習中筆者時刻提醒自己:教師是學生的得力助手,絕對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不說話的老師”,教師在課堂上就要甘于寂寞,適時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講臺讓給學生、將發(fā)言權送給學生。在課堂上要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預習的基礎上,在導學案的引導下,最大限度發(fā)揮潛能,一旦你給了他們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他們潛力的巨大會讓你瞠目結舌。
教師切不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節(jié)省時間,為追求形式上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全部讓學生講解,或只顧按照老師自己的教學設計去講解。所以該老師講解的一定要講深、講透,不惜花費有效時間,或循循善誘、或剝蠶抽絲或形象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絕不給學生留“夾生飯”,老師應針對兩類問題講解:一是學生認為的重點、難點、疑點還未真正理解的問題要講解;二是應該提升、延伸但學生的能力水平達不到的要講解。對學生的提問、反饋不應匆匆搪塞過去,而是精于啟發(fā),學生在經過了艱苦的思索后,最終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真正理解了所學內容。
課堂學習研討的最后一步是讓學生再次質疑,課前提出的疑問隨著課堂的進行已經逐個解決了,那么學生一定產生了新的疑問,讓學生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筆者非常重視在課堂學習中生成的問題,這是難得的教育資源,抓住關鍵,消除學生的學習盲點。
3、課后拓展延伸部分。
該部分主要是拓展一下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對課堂知識作必要的鞏固和延伸。在該部分筆者指導學生完成預習時有疑問而課堂上未能完成的問題,對學案進行及時的消化、整理、補充和歸納。
三、導學案實踐中的失誤與不足。
1、對學生課前預習指導不到位,課前預習效果不太顯著。由于筆者對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疏忽,以至導致這一段時間課前預習收效甚微,對“學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2、使用“學案”時,容易導致學生在“學案”和“課本”之間頻繁轉換,精力難以集中。
3、實踐中,對“學案”的操作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學生小組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對小組合作的重視,缺少對各小組采取有效及時的獎勵措施,因此,在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合作的激情。
4、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沒有完全發(fā)揮出它的作用。今后筆者要適時將學案收起,仔細審閱。對學案上反映出的個性問題及課堂上未解決的共性問題及時安排指導和講解。做到教學一步一個腳印,以收到實效。
四、實踐中的感悟。
導學案的運用使學生充分體驗了有效學習的全過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得力助手。要讓學生愛上它并有效地使用它,課堂上教師要適時引入激勵機制,比如及時肯定、表揚學生。特別是那些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引領和關注,要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樂事,一種習慣。導學案的應用使教師上課變得輕松,沒有了以往“口干舌燥,汗流浹背”的狼狽。
在山東省規(guī)范辦學的新時期,減少了課時,不減少教學內容。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那就要提高課堂效率,而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工具是導學案。面對新的挑戰(zhàn),我們無法退縮,只能直面困難,做出最大努力才能收獲精彩。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