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
山東省兗州市實驗高級中學 申建民
傳統(tǒng)地理教學使學生對課本上介紹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書本以外的東西不想學、不會學。新課程既注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又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和發(fā)展性。因此,新課程更應該注重教學策略。課堂教學策略即是教師教學能力的主要表現(xiàn)也是教師體現(xiàn)自身教學特色和風格的主要途徑。
一、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將所學的知識僅僅用在考試、做練習和做作業(yè)上,要讓學生學會將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樣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開闊思路,學有所用,可使學生既感新鮮親切,又津津有味,同時還能解決不少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會學生用最簡單、最快捷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處理日常事物的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事物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其主體性發(fā)揮的愈充分,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愈強,學習效果也就愈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主要應該表現(xiàn)為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并且一直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想找到一種現(xiàn)成的完全符合主體特點的學習模式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一定的學習模式為依據,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對其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使之逐漸符合自身特點,溫故而知新,以新求新,學習成績的提高便不是什么難事了。
三、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
教學內容設置使學生產生“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感覺,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欲望。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增加成功與獲得成功喜悅的機會。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學生學習遇到障礙,而且經過主觀努力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克服不了時,教師應予以暗示、提示或者誘導,盡量使學習者能領悟到參與教學的喜悅及獲得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往往成為學生繼續(xù)參與的加油站。實施 “小步子、快節(jié)奏”的教學策略,會進一步增加學生學習上成功的機會。
四、教學內容直觀化
直觀性一直是地理教學所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地理圖像,作為直觀教學的重要形式,最能體現(xiàn)地理教學直觀性特點,因為幾乎所有地理教學內容都需要借助于圖像方能表述完整。怎樣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圖像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呢?筆者認為:第一,要認真研究教學媒體的綜合利用問題。要在充分運用好“三板”教學藝術的基礎上,利用投影、幻燈、錄像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現(xiàn)代化電教手段,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板”教學藝術與電化教學媒介相輔相成,在地理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農村中學。第二,在深入研究教材文字系列與圖像系列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盡可能使文字內容圖像化,圖像內容簡化。
五、教學過程活動化
實踐證明,開展多種自主學習活動,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去探究地理問題的創(chuàng)新精神,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而且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形成獨立人格。為此,最大限度地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學生自主的地理活動,必將成為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主要地理活動方式有:地理實踐活動。如等高線制作、區(qū)域規(guī)劃等;社會調查活動。如環(huán)境狀況調查、資源調查等;合作學習活動。地理課堂教學內容中更多的是沒辦法按照上述活動來設計的。這時,我們可以把全班學生根據認知水平與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運用預習、自學、互相提問、答辯等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
“向課堂要效率”,這是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所發(fā)出的呼吁。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教學實踐證明,在開展課堂教學前設計好教學策略就能使學生用較少的學習時間取得較大的學習效益。
(作者:山東省兗州市實驗高級中學)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