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人物,倘若抓住了人物特點,方能窮其形。然,有形而無神,儼然一個“標志物”,人的個性不突出,人的精神不彰顯,這個人便是一個“泛化”的人,難以感染讀者。
寫人就當給人“未聞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這叫寫出了個性。然,往常大多數(shù)人只是想到靠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這樣刻畫出來的人物雖然能寫出人物個性,但更多的只是抓住了人物特點而已,人物的精神并不凸顯。那么怎么辦呢?
首先,背景環(huán)境或事件中寫人物。人物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中才更顯得不一般,人物精神才能被渲染得更充分。何況不同的背景或事件中,對人物的評價應(yīng)該是不一樣的。有些事情,凡人做并不一定感人,比如“奉獻”。但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中鄧稼先的奉獻精神,因為放在“中國人由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的時代,而且在大漠荒涼的工作環(huán)境中,就顯得特別有感染力。
其次,據(jù)身份抓特點選取典型細節(jié)寫人物。人物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只有抓住了角色的特點,才能寫出人物獨有的風(fēng)采。比如臧克家的《說和做》在刻畫聞一多先生時,就是抓住他的學(xué)者和革命家這兩個角色,分別抓住了“做了不說”和“說了就做”的特點來寫,人物精神躍然紙上。
第三,以作者切身感受寫人物。寫他人,角度靈活,不受時空限制,也比較客觀?墒窃谡媲閷嵏猩想y免會出現(xiàn)缺失,這就需要作者以“我”的切身感受為線串起全文。比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滿篇都是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但卻成為經(jīng)典,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全文始終洋溢著蕭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和懷念之情,所以不顯得零散。
第四,巧用各種手法突出人物精神。欲揚先抑、對比、反復(fù)引用等手法,都是寫人不錯的選擇。欲揚先抑,“抑”的是外在的東西,“揚”的是人的精神。鮮明的對比能讓人物的精神具體感人,如楊振寧寫《鄧稼先》時,把他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一個“鋒芒畢露",一個“忠厚樸實”,他們都是各自國家的原子彈工程的領(lǐng)導(dǎo)人,可是如果各自換一個國家,就不一定了。通過換位和對比,人物特殊的價值就寫出來了。
第五,在動態(tài)場面中刻畫人物。場面描寫,是事件描寫必須有的要素,不然,文章就有記流水賬之嫌。動態(tài)描寫,即寫出事件的變化,或是多角度手法寫立體化場面,或前后不同的場面。這樣的動態(tài)場面,在變化或矛盾沖突中彰顯人物形象,讓人物更有生命力。
第六,巧用結(jié)構(gòu)形式寫人物。對比手法能形成對比結(jié)構(gòu),排比手法能形成人物形象。比如,楊振寧用小標題寫并列式鋪排結(jié)構(gòu),小標題能提醒讀者并突出人物形象。
《鄧稼先》一文,臧克家用“總——分——總”結(jié)構(gòu)寫《說和做》。比如,要寫個對你既好又嚴的人,就可以用“善而惡”兩方面對比著寫,讓人物形象更鮮明。
最后,善用抒情議論句點染人物精神。比如臧克家的《說和做》里對聞一多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等評價,評價讓人物的人格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