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如何滲透思想教育
山西省潞城市合室聯(lián)校中村小學 舒富堂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辨證統(tǒng)一”。這就決定了在閱讀教學中思想教育是不能孤立進行的,在進行語言文字教學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
閱讀教學需要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與作者相應的情感,引導學生按文入情,深切感受到課文情感的脈搏,從而引起思想共鳴,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品質。課文中的關鍵語段,往往準確而又系統(tǒng)地傳達人物的情感變化。分析品味關鍵語段,有意地滲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啟迪。例如《一分實驗田》,有的教師很容易從彭總在關家花園開荒種地、飼養(yǎng)家畜、冷天下水挖泥塘等等入手把滲透點定為“學習彭總熱愛生產(chǎn)勞動,保持勞動人民本色”?墒,通過深入分析課文,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過講述彭總在關家花園親自種一分試驗田,證明實際畝產(chǎn)多少,駁斥“浮夸風”,從而表現(xiàn)彭總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思想品質,這才是最好的滲透點。
有些課文思想內容含蓄,從語言文字上看來是說這回事,但文字的背后蘊藏著深刻的思想性。這種蘊藏著的意義,教師只有深挖教材內容通過人物生平、寫作時代背景的介紹,才能使學生達到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例如《種子的力》,它是夏衍同志寫于抗戰(zhàn)時期的雜文。文章表面是寫種子的力,實質上是作者借種子的力來贊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救國的精神和力量,借種子的力來說明生命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以此來啟發(fā)和鼓舞人們,要看到和相信自己的力量,堅持抗戰(zhàn)到底,爭取最后勝利的熾熱的思想感情,這些是在教師努力鉆研教材、挖掘教材內在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來的。
根據(jù)課文內容進行人物對比或社會制度對比,是滲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凡是課文中以人物活動為主線的記敘文,都是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的。同一篇文中的人物有主次之分,正反之別。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周瑜在大敵當前、形勢緊迫的情況下,不是想盡辦法盡快破敵,而是置敵于不顧反而設計陷害幫其破敵的諸葛亮,要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如不完成任務,則軍法從事,而諸葛亮面對周瑜的陷害卻胸懷廣闊,為了共同破敵,顧全大局,不和周瑜斤斤計較。這樣,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使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質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成為學生敬慕模仿的對象,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是非觀念、道德審美觀念。
總之,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性非常強,只要我們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就能滲透思想教育。
(作者單位 山西省潞城市合室聯(lián)校中村小學)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wǎng)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wǎng)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