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信息技術課“學困生”轉化
本人在十多年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發(fā)現,從知識能力層次上看,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學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但實際上,每年的每個班級中總是存在著幾位信息技能特別薄弱的學生,本人將這些學生稱為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學困生”。如果不重視這些“學困生”的均衡發(fā)展,將不利于全體學生信息技能的整體化發(fā)展,甚至難以組織有效的班級教學。
一、信息技術學科中“學困生”的具體表現形式
1.畏手畏腳型;由于一部分學生家里沒有電腦,課余時間動電腦的時間也僅只偶爾有之,當在上信息技術課面對電腦時,往往表現出不敢拿起鼠標輕易地點擊或用鍵盤輕易地敲打,畏手畏腳,只怕把學校電腦損壞。
2.機械記憶型;這類學生會把一些文科課程的學習方法應用到信息技術學科上,把老師上課的過程很死板地記錄下來,從不自己主動去探索軟件的特征和功能。沒有創(chuàng)新的想法,僅有固定的思維模式,面對一些稍有變化的題目,他們就會束手無策。
3.被動應付型;論這類學生由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上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草草地應付老師。
4.游戲玩樂型;這類學生對信息技術上機課興趣十足,假若今天課程說是開著因特網上機課,就會在前一節(jié)的下課后馬上早早地來到機房,瀏覽網頁、下載游戲,忙得不亦樂乎。
以上這些消極、懶散的學習行為是從何而來?從深層次角度解剖分析。
二、原因分析:
1.個體差異。由于遺傳或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每位學生的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條件也是因人而異。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決定行動方向,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表現得尤為活躍,他們敢于嘗試,敢于探索;而學生個體是否對計算機有興趣,是學生信息技能個體差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這句名言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因特網的日益開放、普及和以此產生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人際交往的便利、虛擬世界的神奇強烈地吸引著生性好奇的高中學生。一部分學生為了進入互聯網世界而學習了不少計算機知識。另一部分學生則對計算機、網絡、應用軟件本身感興趣,而形成了“電腦發(fā)燒友”一族。
2基礎差異。高中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參差不齊的,如本人教學所在的巴楚縣第二中學,學生來自于巴楚縣的不同鄉(xiāng)鎮(zhèn)。他們在小學和初中接受的信息技術教育是非常不同的,也就導致了他們進入高中后的信技基礎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來說,來自于鎮(zhèn)上的學生基礎明顯要高于鄉(xiāng)下學生,鎮(zhèn)上的孩子在小學、初中基本上是安排信息課程的,而據學生們反映,鄉(xiāng)下的信息課程卻因為條件的緣故被主課課程沖擊地很是厲害。更有甚者,有個別來自村里的孩子還從沒動過電腦,面對電腦是頭腦空白、束手無策。
3.態(tài)度差異。新課程改革之后,部分同學把信息技術學科僅看成副科,學校的明確定位是高一會考請抓好,高二高三不上也要考,分數高低無所謂,有個數字也就好。在這么一種基調下,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高考是不會掉到第三批院校,對于會考也是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學科態(tài)度決定上課態(tài)度,比例不菲的一大批學生不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只想著給自己找條緩沖繁重課業(yè)學習娛樂游戲的途徑而已。
4.家庭環(huán)境差異。家里有無電腦是個差異,對學科的了解情況不同也造成了差異。有的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過電腦,家長們也認為信息處理的能力也是當今社會必修的一門技能,主動地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各種電腦培訓班;可另一些學生的家里沒有電腦,或者有較多的家長認為電腦就是用來玩游戲的,是要被封殺的。
以上這些差異造成信息技術學科中不同類型的“學困生”,如何提升這些學困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讓這些“弱勢群體”吃飽吃好,
三、解決對策
1.創(chuàng)設情境,從“問題”入手。建構主義思想認為: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創(chuàng)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直觀化和形象化。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首先問題是帶有一定深度和疑問式的,其次是要激情引趣。一個好問題,就如投在學生腦海中的一顆石子,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生就會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的思索下去。
2.讓愛導航,重塑我的愿景。大多數“學困生”是因為缺少教師的關愛和正確引導,或是在平時學習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等,致使他們缺乏人生愿景、失去學習動力和興趣,造成厭學心理,導致學習不良或學力不振,從而在學習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要熱愛學生,熱愛每一位學生。做到一視同仁,尤其是對有缺陷和特殊需要的“學困生”,要給予體貼和溫馨的照顧。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溫暖,讓他們在教師的呵護下,重新找到自我,信心百倍地去學習。
3.任務分層,我有我的任務。在充滿競爭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學困生”自然處于劣勢,不敢張揚自我,不想積極參與。教師要抓住這種心理,給予重點關注,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可以分層次要求,有意識地巧妙設計一些適合“學困生”的任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喜悅。
4、合作學習,成功章里有我。小組合作學習是轉化“學困生”,縮小差異,面向全體,促進和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活動基本上是一個個的任務,這是開展合作學習最好的課堂。由于學生家庭條件的不同和信息技術水平的差異,在進行分組時,教師就應該考慮到相關因素,把“學困生”有機地分配在各個小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