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了凡四訓》有感
影片演的是袁了凡教子的故事,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其中涉及許多佛教方面的問題,開篇便提到,求富貴,得富貴,又說袁了凡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不中舉人,無子,活到五十幾歲。之前一一被孔先生算準,但自己向善,中舉人,得子,增陽壽二十年。很多人只怕一看到這些,就會因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信仰,認為是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顧。拋開宗教問題不談,《了凡四訓》的確是一部充滿哲理,勸人向善的好電影?赐曛,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現在豁然開朗了。
袁了凡一生都被算好了,并驗證了,自己再怎樣也改變不了,一人沒有了太多癡想。他到廟里找到一位高僧,一坐便是三天。高僧問他為什么三年沒有動過一個妄念,他說起算命的事,高僧說他不過是個凡夫,極善、極惡之人,均不會被數所據。他便從此改名為了凡,分析自己無子原因,從此一心向善,做事小心謹慎,果然后來得子。故事有些人也許不會信,可影片也通過這種方式說明一個道理,人要做事,必須內心清凈,心中只持這一念才可成功,雜念過多,怎么會好呢?
片中引用了很多圣賢的話,拋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的事,它所揭示的道理卻讓人不得不信。例如:讀書人不謙虛不會有好成績。圣人做事往往小心謹慎,許多事不敢做,普通人往往做一些圣人不敢做的事。還講人向善,有正中之偏,偏中之正。前者指存好心,辦壞事;后者指存壞心,辦好事。說明一個人向善,要看事情的影響、結果,并非世人所想的善惡。片中舉了孔子批評弟子贖魯國在外為奴的人,不領獎金,使人認為贖人領賞丟臉,贖人之風會消失,本為向善,卻辦了壞事。善,并不完全像世人所想的那樣。
人的壽命無論長短,其實一樣,這是我在冰心小說中讀到的,當時百思不得其解。這部電影卻表現得一清二楚,關鍵在心,心中平靜,隨遇而安,長短自然一樣。
片中講一個人正直,鬼不敢欺,正是君子坦蕩蕩,小人憂戚戚呀!做人做事正該如此,心中誠懇,捐兩文錢,功過千金,這難道不是好道理嗎?
影片教人改過,以前改錯、認錯,只是暫時管住自己的行為,壓制自己內心的不滿,是從事上改。其實應從理上明白,從心上改正,錯誤才能真正被改掉。心不可缺!
如今的時代,物欲橫流,有人說好人難做,這樣一部好電影交給我們的正是做人的道理。這些年,傳統(tǒng)美德被遺忘,它卻喚醒了我們,并告訴世人萬事在乎于心,讓我們用另一種方式明白事理。
蛙聲何處
張雪晴
隔春波,碧煙染窗。每一次讀到這,都忍不住為其中的景色沉醉一把。想春天,水汽漫上窗戶,那是何等的美景!為什么要用“染”字?我伸手摸摸玻璃窗,怎么也不能理解。
又想起去濟南的時候,走到當年制作阿膠的舊址,看到了當年的阿井。阿膠因取自阿井的水,而得名阿膠,可如今多少年過去,阿井已經干涸了。之后的阿膠,又該怎樣稱呼?這個“阿”字怎么稱得上呢?
其實碧煙染窗,染的是紙做的窗戶,我一個住在鋼筋水泥中的現代人又如何理解得了呢?
以前大明湖,蛙不叫是一個奇景,可如今處處無蛙,再到大明湖,又如何欣賞那份沒有蛙叫的寧靜呢?
世事的變遷,我們沒有辦法,時代前進的腳步我們也阻止不了。窗紙注定會換成玻璃;千年的井,哪有不會枯的呢?
只是,只是我希望步伐能慢一些,這一天,這一天能晚些來。停下,讓我們再看一看……可如今——
河畔扶風的弱柳還在,蛙啊蛙,你既不在大明湖,為什么不高聲鳴叫?
因為麻姑總有一天會來,告訴我們桑田已變滄海。我也只能摸著光滑的玻璃,向打濕的窗欞揮手作別!
作者:北京市和平街一中 高三 張雪晴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系、網站內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