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錯誤”成為生本課堂的一道風景
山東高密市夏莊小學 陳蘊
教育專家成尚榮說過,“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了,課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錯誤,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轉換角度,悅納課堂“錯誤”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作為教師,要本著“以生為本”的原則,在課堂上尊重、理解出錯的學生,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和諧發(fā)展;在課堂上要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閃光的東西,運用轉化角度的方法評價學生,悅納學生的錯誤,呵護他們、激勵他們,不斷為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2.善于傾聽,發(fā)現(xiàn)“錯誤”價值
在一堂三年級的語文課上,老師正在帶領孩子學習《找駱駝》這篇課文。對于“為什么那位老人知道那駱駝的左腳有點跛”這一問題,答案便是因為老人看見路上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斷定“左腳有點跛”。這在課文中寫得很明白,歷來也都是這樣認為。但是,就在這樣不成問題的問題面前,一位學生卻說:“我認為這位老人說的不對。如果駱駝背上右邊的米比左邊的米重很多,走起來肯定是右腳吃力,留在地上的腳印也會右邊深,左邊淺!泵鎸Ψ穷A設的“錯誤”,老師一愣:“你是猜想的吧,有什么依據(jù)嗎?”不料學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有一次下了大雪,我和爸爸去買煤,爸爸右肩上扛著滿滿一袋子煤,有100多斤,爸爸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我發(fā)現(xiàn)爸爸留在雪地上的腳印就是左邊深、右邊淺的”。
學生的回答依據(jù)真實,又多么符合科學道理。如果當時教師不是善于傾聽,而是有意回避或簡單粗暴地對待學生不符合文本的“錯誤”觀點,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所以,在課堂上面對各種各樣“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善于傾聽,發(fā)現(xiàn)”錯誤”的價值。這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以生為本;也使學生自信倍增,內(nèi)心深處積蓄起再次探索語文的熱情和力量。
3.小題大做,匠心處理“錯誤”
課堂上,一個孩子在讀課文時把“不管怎樣,家家戶戶靠著鋒利的斧頭,日子過得還都不錯。”這句話中的“日子過得還都不錯”讀成了“日子過得還不錯”。多數(shù)聽課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只要稍加提示.就能意識到的低級錯誤,無須多費唇舌。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個句子如果落了“都”這個字,因砍樹給村莊帶來的意義就不同了。就因為砍樹讓家家戶戶“日子過得還都不錯”,才會有后文村民亂砍濫伐,以致村莊最后被洪水沖走的結果。
于是,我請全體學生讀一讀去掉“都”和加上“都”后的句子,感受他們的區(qū)別。孩子們很快體會出句子意思的變化?粗t著臉的站著的孩子,我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你敢于大膽站起來讀書,能夠及時改正錯誤,還真不錯!接下來的課文相信你會更細心地讀,不落掉一個字,更加大聲地讀書。對嗎?”孩子用力點了點頭。此時的賞識、激勵,使孩子接下來的課文讀得很順,聲音也響亮了。后來的課堂,這個孩子又高高地舉了好多次手,其他孩子讀書、學習態(tài)度也更認真了,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
此處的非預設“錯誤”處理可謂小題大做,但事實上,教師卻是頗具匠心。為了避免文本的誤讀,為了避免更多學生重蹈舊轍,教師緊緊抓住錯誤,讓學生比較、思辯;恰時地賞識孩子,讓學生既正確認識了“錯誤”,又樹立起學好語文的信心。小題大做,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從而使課堂展現(xiàn)出它應有的真實的魅力。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wǎng)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聯(lián)系、網(wǎng)站內(nèi)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