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看山不喜平
河北省淶水縣淶水鎮(zhèn)學區(qū)南王莊小學 褚愛華
人們常常會對名山感興趣。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奧,五岳的奇絕誘惑著我們前去探訪。而峨眉山的“云!、“佛光”,黃山的奇松怪石,廣西石林的千奇百怪......祖國的無數(shù)名山無不以其各自的特點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因此,才有了徐霞客“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嘆;才有了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才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才有了李白“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的贊美。假如,呈現(xiàn)在他們眼前的是一座座低矮平坦寸草不生的小山包,詩人們還會詩興盎然嗎?
游山是這樣,寫文章又何嘗不如是呢?假如你寫的文章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jié)尾,人物剛剛出場就斷定了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文章結(jié)構(gòu)如一馬平川,沒有起碼的起承轉(zhuǎn)合,文章的主題了無新意......這樣的文章可能你看了都不會滿意,更何況讓別人看呢?因此,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才說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觀?惟壑谷幽深,峰巒起伏,乃令游者賞心悅目。或絕崖飛瀑,動魄驚心。山水既然,文章正爾!","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等話。我們在寫作之前,要認真審題;在構(gòu)思時,力求起伏有致,避免平平板板,真正做到文不曲折不動筆,動筆必出曲折文。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文貴曲”呢?
一、巧設(shè)懸念。
好奇心和探究欲是人的共性。作文時利用人們的這種獵奇心理,以某個人物、事物或某種現(xiàn)象、情景等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但又不立即告訴讀者結(jié)果,以吸引讀者去尋求謎底。這樣巧妙設(shè)置懸念能有效地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如《豐碑》一文,大雪迷漫,部隊行軍,一個戰(zhàn)士凍僵了,在這時,我們也明白,這個戰(zhàn)士因衣服單薄而被活活凍死,最大的責任莫過于軍需處長了。將軍的發(fā)怒,讓我們都為軍需處長捏一把汗。盛怒中的將軍會怎樣嚴厲處分那個軍需處長呢?作者在此處為讀者設(shè)置了一個大大的懸念。正當讀者為軍需處長擔心時,作者借小戰(zhàn)士之口,道出了死者就是軍需處長。此時,我們讀者的心與將軍的心一起碎了,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瀾!那深深的擔憂也變成了巨大的崇敬——多好、多無私、多崇高的軍需處長呀!假如作者不是巧設(shè)懸念,而是開始就點出死者就是軍需處長,還會有這樣的表達效果嗎?還會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強大的震撼力嗎?
二、一波三折
記敘文寫作,最重要也最難的是寫出事件的波瀾。靜若死水的敘述,讀者讀來會味同嚼蠟,索然無味;跌宕起伏的事件,曲折有致的情節(jié),才能夠緊緊抓住讀者的眼球,使讀者的心隨著事件的起伏跌宕忽而攀上云端,忽而跌進谷底;或讓讀者一聲嘆息,或贏得讀者一掬同情之淚,其效果不言而喻。正如姜夔所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此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文章寫得波瀾起伏才能引人入勝的道理。法國作家莫泊桑名作《項鏈》就是以一波三折、跌宕錯落的故事情節(jié),緊緊抓住了讀者。莫泊桑為我們編織了路瓦栽夫人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知道項鏈原來是假的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jié)。在起伏跌宕的情節(jié)中,我們體驗到了主人公生活的艱難——為了賠那副曾使她一時快樂無比的假項鏈,花費了整整十年的心血與汗水。而當讀到原來是副假項鏈時,人們不禁怦然心動,對主人公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同情。
三、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這種辦法常用在寫人的記敘文中,有時候也可用在托物言志以寫物為主的文章里。明明是要謳歌贊頌?zāi)硞人(物),但是在行文的開始卻先有意貶損、降低、批判、甚至是故意抹黑他(它),這樣就造成了讀者閱讀感受的強烈對比,造成了閱讀心理上巨大落差,達到了出其不意、出奇致勝的效果。楊朔的《荔枝蜜》寫蜜蜂時即用此法。他在文中說小時候因為被蜜蜂螫過,因此對它總有疙疙瘩瘩的厭惡之感,但后來在廣東從化參觀了養(yǎng)蜂場,嘗到了荔枝蜜,又聽了養(yǎng)蜂老人的一番介紹,對小生靈蜜蜂頓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懇、無私的品質(zhì)正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對蜜蜂的態(tài)度由厭惡到喜愛,發(fā)生180度大轉(zhuǎn)彎,就是典型的欲揚先抑寫作手法。
當然,要使文章寫的有曲折有波瀾,有感染力和穿透力,除了上面三種方法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誤會法,矛盾法,烘托法、草蛇灰線法......這里不再一一例舉。需要說明的是,寫文章的時候,常常是幾種方法一起使用的。另外,無論使用何法,都應(yīng)該做到自然流暢水到渠成,而不應(yīng)該牽強做作、生搬硬套,甚至是為了方法而方法——那樣的話,非但不能起到預(yù)料中的效果,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Copyright (C) 2009-2016 中華文教網(wǎng) weimi5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10012388號
商務(wù)聯(lián)系、網(wǎng)站內(nèi)容、合作建議:18610236845 zdkw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