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余慶縣涼風小學 夏曲云
數(shù)學概念是數(shù)學知識的基礎,是數(shù)學的邏輯起點,是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的載體。概念當中的名詞、術語等應淡化形式,努力揭示概念的發(fā)展過程和本質,否則會將生動活潑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一、要從實踐出發(fā),按概念發(fā)生的過程教概念
在教學中不要從概念出發(fā),不要把概念放在最前,而是從實踐出發(fā),先去“做”,做了以后再來歸納。概念的提出可以在“做”之中,也可以在“做”之后。如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由于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給出“分數(shù)”的定義,必須從具體到抽象,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分數(shù)”的概念。教學時,可以通過列舉大量的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實例,如平均分一張紙、一個圓、一條線段、4個蘋果、6面小旗等,來說明“單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單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數(shù)”這個概念。
二、要淡化文字表述,著重領會概念的本質
如在教學方程的意義時,有人糾纏于諸如X=3是不是方程,其實方程是表達等量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只是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質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數(shù)量關系,它由已知數(shù)和未知數(shù)共同組成,表達的相等關系是現(xiàn)象,要讓學生根據(jù)情境里的相等關系,分析方程的各部分,解釋方程的具體含義,感受方程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體會方程用數(shù)學符號抽象地表達了等量關系,對方程的認識從表面趨向本質。
三、要注重概念間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建構概念體系
有些教師在講概念處停留太久,對概念的文字表述斟字酌句,甚至全班朗讀、要求背誦,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反復講述,不遺余力,然而實際效果欠佳。如“倍數(shù)和因數(shù)”單元的概念有倍數(shù)、因數(shù),倍數(shù)、因數(shù)的特征,2、5、3倍數(shù)的特征,偶數(shù)、奇數(shù),素數(shù)、合數(shù)等。教學這單元時,一是要抓住這單元的重點,倍數(shù)、因數(shù)這兩個概念以及每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教學,不能孤立地看待概念,二是要多注意分析比較,溝通概念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辨析中清晰地理解這些概念。知識是一個整體,不能單純在概念上下功夫,概念應于整個知識體系相結合,相適應。
四、要靠直觀演示,具體操作,使學生領悟概念
小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觀形象的感性知識,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實際去“做”,具體去“用”,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這座橋梁達到抽象理性的彼岸,理解數(shù)學概念。例如,“余數(shù)”這個概念的建立,教師可以根據(jù)例題:把10支鉛筆分給幾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樣多,可以怎樣分?在小組里分一分,說一說。讓學生在小組里操作,把分的各種情況有序記錄填表,然后讓學生知道:10支鉛筆,每人分2支可以分給5人,寫成除法算式是10÷2=5(人);10支鉛筆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人,還剩1支,寫成除法算式是:10÷3=3(人)……1(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直觀操作,告訴學生“剩下的1支”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數(shù)”。在此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把分10支鉛筆有剩余的其他情況,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10÷4=2(人)……2(支),10÷6=1(人)……4(支)。這樣教學讓學生從直觀操作的“分”中具體形象地理解余數(shù)這個概念,清晰易懂。
五、要分層次,有主有次,區(qū)別對待概念
有些概念只是為了稱呼方便,學生了解其大意即可,不宜去研究其精確定義,例如:加、減、乘、除,同樣多,平均分等概念,三角形、長方體等有關幾何形體的一些概念,教材上都沒有明確清楚地用文字表達它們的定義,教師在教學時確實沒有必要讓學生絕對準確地記、背這些概念,但是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實例明確清晰地告訴學生這些概念的含義,如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每份分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合并”用加法計算,“去掉”用減法計算,“幾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計算。有些概念在小學階段不作論證,也不作一般討論,如互質數(shù)、循環(huán)小數(shù)、不循環(huán)小數(shù)等就不要對學生要求過多,只有進入論證經(jīng)常處理的概念才是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