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闭Z文教學擔負著的積累語言的任務,應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語言積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等。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辟語言積累途徑、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朗讀中豐富積累
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fā)”。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下筆如有神”。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因此,教師要注意引發(fā)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主動積極地積累語言。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yōu)美的筆觸,描寫了西沙群島的絢麗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師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可讓學生觀看西沙群島的相關圖片,激發(fā)學生對西沙群島的熱愛向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復誦讀,在讀中理解西沙群島的特點,在讀中想像西沙群島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yōu)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品析中深化積累
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可在品析中積累。我們強調在品析鑒賞中積累語言,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在好詞佳句的鑒賞中,深化認識融會貫通,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
如老舍先生的《貓》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好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蔽疑约恿艘幌滦薷,改成了“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好幾個鐘頭,要把老鼠等出來!弊x這兩個句子,說說這兩個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教師先讓學生自讀這些句子,然后從句中關聯(lián)詞“非……不可”人手,引導生結合實際,想像自己親眼看到過貓捉老鼠的場面,品詞析句,體會貓的決心和耐心和作者遣詞造的準確。這樣,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儲備”。
三、說話中沉淀積累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合理時機,設計靈活形式,讓學生練習說話,使學生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沉淀積累。
如課文《長城》一文,我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錄到摘抄本上,然后讓學生反復默讀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向同學介紹中國長城。說話前讓學生把說的內容列成提綱,介紹時盡量用上自己摘錄到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使學生在說中積累。另外,復述是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學中,以故事描述、導游介紹、即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說話中沉淀積累。
四、運用中深化積累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敝笇W生靈活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運用遷移的練習點,指導學生有機積累語言,沉淀語言素材。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目標中也都提到:“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睂W生有意識地在運用中已有的積累語言,是深化積累的最佳方法。
如閱讀課文《可貴的沉默》一課,文中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很多,如“左顧右盼”,抄寫這些詞語,并選擇其中的兩個造句。進行這類訓練,我先讓學生抄寫詞語,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靈活運用。學生寫句時,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摘錄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不斷的、反復的語言運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自身語言,達到語言的再積累。在習題評析時,對選材新穎、用詞準確、詞匯豐富的學生進行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動力。
總之,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才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真情實感。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提高了。
(作者單位:山西省文水縣開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