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馮塘鄉(xiāng)留守兒童學校校長朱秀霞,舉債百萬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學校,一肩扛起教育當?shù)亟羰睾⒆拥闹厝。她用全部的愛呵護著留守兒童的成長,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做“朱媽媽”。
■本報記者 李見新
為了更好地照顧早產(chǎn)的兒子,她辭掉工作到幼兒園打雜工,并與教育結下不解的情緣;為了讓農(nóng)村留守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她舉債百萬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學校,一肩扛起教育當?shù)亟羰貎和闹厝危凰萌康膼酆亲o著留守兒童的成長,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做“朱媽媽”。
她就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馮塘鄉(xiāng)留守兒童學校校長朱秀霞。
把照顧留守兒童當做畢生的事業(yè)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有毛病!1999年,朱秀霞不足7個月的兒子出生時只有1.3公斤,并被診斷出智力發(fā)育遲緩。這對當年30歲的朱秀霞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無奈,朱秀霞辭掉了在冶煉廠當會計的正式工作,回到老家馮塘鄉(xiāng)專門照顧兒子。后來,兒子的身體狀況好轉后,朱秀霞到馮塘職高幼兒園做了一名生活老師,除了照顧兒子,每天還負責照料幼兒園孩子。
幼兒園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朱秀霞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傾灑在孩子們身上,孩子們一見到她就叫“媽媽”。“時間一長,我被這些純真可愛的孩子深深地感染了。我當時想,將來有機會自己也辦個幼兒園,把照顧留守兒童當做自己今后唯一的事情來做!敝煨阆颊f。
馮塘鄉(xiāng)位于淮陽、鄲城、沈丘三縣交界處,地理位置偏僻、經(jīng)濟落后。為改變生活狀況,當?shù)卮蟛糠帜贻p人紛紛外出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讓老人照顧。由于家境貧寒,很多留守兒童到了上學的年齡也沒有人管!扒f稼耽誤了是一季,孩子耽誤了是一生!笨吹郊亦l(xiāng)留守兒童的生活現(xiàn)狀,朱秀霞辦學的信心更加堅定。
2002年,朱秀霞在馮塘鄉(xiāng)陳莊村租房創(chuàng)辦了留守兒童幼兒園。誰都沒想到,她為這一決定付出了13載青春,甚至成了她人生的目標。
辦學13載成了“百萬身價”校長
幼兒園的孩子越來越多。2005年,朱秀霞租下鄉(xiāng)獸醫(yī)站的老院子,把幼兒園搬了進來。當她了解到方圓七八里沒有一所正規(guī)小學時,決定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學校,既招幼兒園的孩子,也招小學生。
2006年上半年,朱秀霞決定改善學校環(huán)境,讓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在平坦的操場上自由自在地玩耍。然而,當時她只有2萬元?恐鴸|挪西借的錢,一座二層12間的教學樓建起來了。教學樓啟用那天,不堪重負的朱秀霞口鼻出血、手腳癱軟,累倒在校園里。
2007年,朱秀霞新建了23間普通教室;2008年,新建了14間學生宿舍;2010年,修整了學生餐廳;2012年,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一座三層有54間標準教室的教學樓。
為節(jié)省資金,建樓時學校8名生活老師全部參加義務勞動:拉磚、打柱子、運水泥、送混凝土,沒日沒夜地干。看到這一幕時,建筑商韓彥華感慨地說:“這哪里是建樓,是在拼命。
“如今,樓雖然建好了,但磚頭、鋼筋、地板磚、水泥等都是賒的……”朱秀霞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指著教學樓內的建筑材料說。
就這樣,朱秀霞創(chuàng)辦的留守兒童學校,從一張白紙發(fā)展到有36間標準教室、1間多媒體教室和1棟宿舍樓,辦學條件全鄉(xiāng)一流。
為了這一切,朱秀霞不僅付出了13年的青春,還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因長期過度勞累,她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先后做了3次手術;為建好學校,她欠下了170多萬元的債務,被人戲稱為“百萬身價”校長。
讓留守兒童學好吃好是最大的心愿
馮塘鄉(xiāng)留守兒童學,F(xiàn)有974名學生,其中,幼兒園323人、小學部651人,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總數(shù)的80%以上。如何讓留守孩子在這里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彌補親情的缺失,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是朱秀霞在辦學過程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朱秀霞根據(jù)留守兒童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等特點,在每個班為留守兒童建檔,要求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教師每學期對所有留守兒童家訪一次;每星期組織留守兒童與父母通過視頻對話;在節(jié)假日、父母生日時,組織留守學生給父母寫一封親情書信或打一個親情電話;對家庭困難的孩子,學校減免全部費用。
13年的堅守,朱秀霞情灑留守兒童、艱苦辦學的事跡贏得了當?shù)?7個村莊老百姓的稱贊。近日,周口市委書記徐光了解了朱秀霞的事跡后作出批示:“鄉(xiāng)村教師朱秀霞扎根農(nóng)村基層,呵護留守兒童,奉獻教育事業(yè),事跡十分感人,應認真總結宣傳!
面對社會各界的褒獎,朱秀霞卻顯得很平靜。她告訴記者:“我要讓留守孩子在校每一天都學得好、吃得好、玩得好。下一步,我準備再租一塊地,把幼兒園分出去,盡全力把幼兒園和小學辦好!闭勂鹞磥,朱秀霞信心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