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聽明白“不老蓋兒”是啥的,開封話水平應(yīng)該差不多能到六級了。
和其他北方方言一樣,甚至表現(xiàn)得更典型,開封話里有特別多的兒化音。這不僅成為開封話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成為區(qū)分市區(qū)與周邊各縣郊口音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開封話里,有些概念的表達,只有用兒化音才能準確傳遞意思。如果把兒化音去掉,要么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成立,要么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小孩兒”“蔭涼地兒”“日頭地兒”“月明地兒”“拄個棍兒”……這類詞一旦去掉兒化音,嚴格來說意思就不成立了。如果硬要這么說,多數(shù)時候別人根本聽不懂。
還有一種情況是,即便對方猜出來你想表達啥,也會覺得別扭,甚至心里反感、投來異樣的眼光,認為你是在“撇”,是“不洋(羊)裝洋”。比如“頭發(fā)絲兒”“耳朵眼兒”“嗓子眼兒”“肚臍眼兒”“腳后跟兒”等。
在這里要插一句:開封話里,形容拿腔捏調(diào)說話叫“撇”,吐槽別人拿腔捏調(diào)說話則說“看你‘撇’了,黃河水都讓你‘撇’干了”。
還有第三種情況:用兒化音和不用兒化音,表達出來的會是兩種意思、兩種情感、兩種效果。譬如,“媳婦”和“媳婦兒”,用不用兒化音,表達出來的意思和關(guān)系、情感就有質(zhì)的區(qū)別。
筆者設(shè)計一個大家司空見慣的經(jīng)典場景:幾個老太太在路口閑坐,東家長李家短地聊天,說著各家兒媳婦的長短。
“俺這個媳婦兒吧,能鉸會做,還勤快,眼里可有活兒,就是嘴笨,三腳踢不出個屁,光知道干活。”這里A老太說的“媳婦兒”帶兒化音,這是在夸自己的兒媳婦。
“唉,攤上這樣的媳婦兒,恁是燒了八輩子高香娶著了!俺家那個整天坐吃不干還傻厲害的媳婦,跟恁家媳婦兒比,可真是天上地下。”B老太口中的“媳婦”不帶兒化音,滿是吐槽和抱怨。
類似的“帶不帶兒化音會意思不同”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使勁”和“使勁兒”、“故意”和“故意兒”、“較勁”和“較勁兒”、“捎信”和“捎信兒”、“姊妹”和“姊妹兒”等,這些詞帶不帶兒化音都通順,區(qū)別是:不帶兒化音,顯得更書面、正式、嚴肅;帶上兒化音,則顯得親切、輕松和柔和。
開封話里的兒化音,經(jīng)常會表達出輕松詼諧的意味。比如俗語“驢糞蛋兒——外光里剌茬”,還有“大老噴兒”“芥末辣到鼻釀(梁)筋(根)兒”。
大家再品一品下面這些例句里,帶兒化音與不帶兒化音的區(qū)別。“一身不是”和“一身兒衣服”,“頓頓大魚大肉伺候著”與“頓兒頓兒大魚大肉伺候得可周到”。
開封人還習(xí)慣給很多日常事物加兒化音,比如“花兒”“鳥兒”“事兒”“玩兒”“圈兒”“蓋兒”“刀把兒”“碟兒”“碗兒”“勺兒”“門兒”“椅兒”“燈兒”“風兒”“芽兒”“葉兒”“水兒”“火兒”,還有“找茬兒”“加塞兒”……主打透著一股輕松親切的勁兒。
(作者簡介:趙海勝,學(xué)者,副教授,現(xiàn)就職于開封大學(xué),是一位集學(xué)者、師者、傳播者于一身的復(fù)合型專家,是一位行走在汴梁大地上的文化守護者與播火人。)
(責任編輯: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