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蹲下及換位”意識的建立和維護
浙江省建德市安仁初中 劉高峰
散文大家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然而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量、信息量的劇增,學生接受信息、知識的渠道不斷增多,學生的思想也日益復雜。教師再想以憑一己之能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已不可想象。因而教育教學改革應運而生, “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名詞紛至沓來。我們不再把學生視為一種按某種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是接受知識的容器,純粹地進行單向傳輸。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進行雙向交流。
可是真正要把這種意識落到實處,首先要改變師生之間在日常教育、日常接觸、以及在課堂上的關系,要教師徹底改變原有的觀念、意識,要善于“蹲下與換位”,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諧。什么叫蹲下及換位意識?蹲下并非僅是一種肢體運動,換位亦非僅是換了一個位子。筆者下文所要論的就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亦或美其名曰理念。據(jù)聞,幼兒園的老師與小朋友交談時往往會蹲下來,在許多活動中,幼兒園的老師又會和孩子們換一換角色(位),之后,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故蹲下及換位可理解為是為學生策劃和服務,是與學生交朋友,是教學相長,是一種愛心,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建立與維護的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這種關系能很好的使師生之間做到真正的夠通及順暢的交流。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真正目的,到達教書育人的勝利彼岸。
中國自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吨袊倌陜和貭畛闃诱{(diào)查情況報告(4)》根據(jù)對2000名教師的調(diào)查指出:“仍有7%的教師在觀念中存在應采取高懲罰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看法或認識”,“有約27%的教師缺乏明晰的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基本觀念。”要求學生對課任教師絕對服從的這種師道尊嚴的觀念、意識,確立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不民主、不和諧地位。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使大家腦中根深蒂固地認為作為教師就應該受到特別的尊重,特別是農(nóng)村中學上課時更是注重這種師道尊嚴,隨意地批評學生,在意識上強加于學生,要你讀就得讀,要你寫就得寫,不讀不寫還得罰;在思維上限制學生,漠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然而真正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改革及新課標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真正要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與氛圍卻要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日常接觸、以及在課堂上建立和維護筆者所論定的“蹲下及換位”意識。這無疑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蹲下及換位”意識的建立
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有一位專家作了這樣的形象比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就像拋球與接球的過程一樣。第一,拋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體;第二,拋球者與接球者之間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拋球接球雙方都認真對待對方;第四,拋球和接球是可以連續(xù)的。可見,不懂得“蹲下及換位”,沒有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使教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真正和諧。因此筆者認為,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必須認識到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兩者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氛圍應該是民主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而要使這種平等、民主、和諧關系真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xiàn),那么根據(jù)不同的語文課堂教學,正確定位自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即建立和維護“蹲下及換位”意識,給學生一片天地,為學生撐一把傘,建立一種平臺,融入到學生中,激發(fā)學生興趣,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大膽與教師平等對話、民主溝通、和諧交往至關重要。根據(jù)筆者幾年來的實踐探索,以下幾種“蹲下及換位” 意識值得參考:
1.有策劃者或服務者的意識。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yōu)椤柅F式’的活動!币敽靡幻錾牟邉澱,首先要對“劇本”(教學內(nèi)容)了如指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的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點撥、策劃、和服務。例如:在教《核舟記》時,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老師只作個別難詞上的點撥,重點在體會文中對“核舟”上人物的生動描寫。這時,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找搭擋,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及佛印,還有舟尾的兩個舟子的情態(tài)。學生的扮演情況怎么樣?這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老師也不要急于去糾正或評價。讓學生仔細觀察,創(chuàng)造條件激發(fā)他們發(fā)言,指出表演學生的優(yōu)缺點。再請其他學生表演,在觀察與比較中提升對課文的理解。又如,《世說新語》一課的學習,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老師把課文編成小劇本,讓學生表演小話劇。老師適當指導學生的表演細節(jié)和道具運用,導演的角色在這里就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如果把這種做法上升為、理解為策劃和服務,這就是當代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思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劃者和服務者的意識(角色)在這里就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
2.把學生當作朋友的意識。一個基督徒問牧師:“做禱告時可不可以吸煙?”牧師干脆地說:“不可以!”基督徒又問:“那在吸煙的時候可不可以做禱告?”牧師贊賞地說:“當然可以!”。 許多問題的處理,僅須換個方式換個位子,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筆者在上《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把原來設計的問題“談一談阿長的性格特點”改成“試著把自己當作是阿長,展開小組討論,準備接受真誠面對面式的訪談”。老師就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學生訪談。通過一些朋友間聊天式的提問,從阿長的身世問到阿長對小少爺?shù)目捶āW生們時而大膽虛構(gòu),時而精辟分析,令我欣喜不已。這堂課既讓學生學到了有關訪談的一些知識,又把本來較為枯燥的問答變得生動活潑。學生也在較為輕松的氣氛下理解了阿長的性格,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人渴望得到尊重。教師只有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學生自然會以心換心,主動配合你。
3.充當一位主持人或裁判員的意識。教師的作用還要放在指導學生“自治”管理上,幫助學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自學能力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十分重視學生的自立、自治。他還認為這種情況下的語文教學“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樣一來,老師的角色扮演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又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例如:語文課中的一場辯論會,老師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員(評論員)。一堂朗讀或誦讀課,老師同樣要擔當起主持人和評論員的角色。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以體現(xiàn)。
以上幾種“蹲下及換位” 意識的建立或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將學生推入了思考之中,調(diào)動起他們學習、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并通過各種不同情境的需要“蹲下及換位”,來激發(fā)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雖然淡化了教師的權威性,卻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和平等、民主、和諧關系創(chuàng)建。
二、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蹲下及換位”意識的維護
當然真正要實現(xiàn)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平等、民主、和諧關系,僅靠教師“蹲下及換位”意識的建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僅僅是一個形式上的變化,由于習慣心理的影響和身心發(fā)展水平的限制,教師在大多數(shù)學生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對教師總有一種畏懼和膜拜心理。因而即使已經(jīng)創(chuàng)設起來的平等、民主、和諧關系也是十分脆弱的,只要受到一點點外部條件的影響,你辛辛苦苦營造起來的平等、民主、和諧氛圍便馬上煙消云散。因此,班主任有意識地維護這種“蹲下及換位”意識下形成的平等、民主、和諧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
1.做一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師。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會死抱著“傳道、授業(yè)”的教條不放。一般都會更多地讓學生走向展示的平臺,展現(xiàn)他們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然而這種交流往往會帶給教師極大的沖擊。能力再強、知識再全面都不可能回答學生的每一個疑問。筆者在教《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講到了過年風俗。雖然上大學時,選修過這門課,然而已忘得七七八八。當學生問到紹興到底有哪些過年的風俗時,我只能坦言“我不知道,我回去查”。后來在學生的日記中寫到:“我從沒遇到過這樣坦白的教師,你教會了我如何對待生活!痹谝院蟮恼n堂上,學生們發(fā)言更為積極,更愿意和我一起探討。因為他們知道教師和他們一樣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很難想象,當時筆者如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強迫他們不要提類似的問題,扼殺了他們本就十分脆弱的平等、民主、和諧關系意識,會造成怎樣的局面。坦承“我不懂”也許會對自己的“知識權威”這一形象有影響,然而它在為學生做出了坦誠榜樣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發(fā)言欲望與信心。讓他們不唯師、不唯書、不唯上,敢于質(zhì)疑。又何樂而不為呢?正如巴西學者弗萊雷在《受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所說:“在平等的對話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師式的學生及學生式的教師。教師不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
2.奉獻一顆愛心,讓愛注滿心田。教育教學是為了什么?原則上當然是為了人,使人更有知識、更聰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價值。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以知識為目的的,“更聰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價值”可能只是意外的收獲。于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會身不由已地圍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樞紐和“知識就是力量”的中心旋轉(zhuǎn)。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請你記住,教育——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 教師是教育的神圣承擔者,當我們要喚醒學生們對“生命”的情感的時候,首當其沖地要給孩子以愛。即使這種愛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但是,要知道,有多少雙孩子的眼睛,有多少孩子純潔的心靈渴望著教師對他們的溫暖與呵護?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明白:“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能夠從事教育工作,而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jīng)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yè)的幸福!边@難道不需要時刻“蹲下及換位”嗎?
3.時刻牢記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角。筆者曾經(jīng)聽了兩堂課,上得都是《斑羚飛渡》。聽得出來兩位老師都有扎實的基本功。第一位老師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個flash短片,情節(jié)完整,場面感人。接著用標準普通話,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該文,動情處催人淚下。當課轉(zhuǎn)入高潮時卻沒有學生愿意多說,結(jié)果可想而知。另一位老師,只做了一個簡單的動畫。上來也不多說,簡單的開場白后便直入正題,結(jié)果學生發(fā)言熱情,精彩的看法讓在座的老師時而大笑,時而驚嘆!其實大家都有切身體會,人們在水平相近的群體中最放松,最沒有壓力,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師想營造真正平等的氛圍,首先要注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學會傾聽,老師要做學生們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不妨“蹲下”來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們?nèi)绨V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fā)言,或互相啟發(fā),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shù)刈餍c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每一種看法的提出對大家的作用與幫助,增強他們的自信,而不要急于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有時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學生敬而遠之。
總之,在現(xiàn)代教育改革、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在人人提倡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的今天。筆者認為要轉(zhuǎn)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真正樹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意識,同時幫學生擺脫這種思想的束縛,只有“蹲下及換位”,時刻“蹲下及換位”,建立并且維護它。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教學真正地活起來。才能使“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實處,才能使廣大師生早日走上真正的幸福之路,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僅僅是換個角度》作者 曹中原 人民教育2004年第20期
2、《“商討教學法”的嘗試》作者 王志紅 人民教育2004年第22期
3、鄭和鈞的《協(xié)同教學原則》、 《湖南教育》,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