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課前有效問課的探究
浙江建德新安江第二初級中學 吳紅英
所謂問課,就是教師對自我教學進行反思和主動征詢學生、同行等人對其教學的感受、意見的做法。問課可以說是備課 、說課、 上課的深加工,是對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層次追求。問課有三個緯度,就是課前問、課中問、課后問。所謂課前問課就是教師在課前反復琢磨教材,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了解學生情況;需分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集中明確,是否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個體差異;還要預設課堂學生會有什么反應,會質疑什么問題,活動是否讓大多數(shù)學生參與等很多方面問題。
課前問課并不簡單等同于形成教案的過程。課前問課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例如有自制的或網(wǎng)上下載并修改的課件與教案,提前抄好的小黑板、投影片等;而隱性問課除了語文老師本身的個人知識素養(yǎng)、教學能力外,還有對教材的把握,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學生情況分析等,F(xiàn)在許多語文老師在上課前對顯性問課還是做得很好的,但是不重視隱性問課,只是在公開課上才大動干戈,花精力鉆研教材、研究教法。
那么課前問課必須遵循哪些原則呢?
1.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問課核心”的原則。一節(jié)課不僅要考慮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還要問這節(jié)課對孩子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即問課的重點放在學生身上,讓他們的精神和諧發(fā)展。而非像以往那樣,重在知識的習得、技能的熟練上。只有多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課堂教學實施才會回歸教育的真實。孩子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力是與大人不同的。我們不能絕對認為他們是幼稚,而否認他們的童趣、理想色彩與不失真誠的情感。多尊重理解他們,多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情感發(fā)展方面出發(fā)問課,預設好每節(jié)課的活動。
2.遵循開放性的原則?蓮膬煞矫嫒ダ斫。首先是指在課前問課中改變過去單項封閉的方式,而要求既問自己也問學生,還可以問同行與家長等的共同行為。其次在問課中教師要由狹隘的學科本位轉向開發(fā)的課程整合,要開發(fā)利用豐厚的語文課程資源。
3. 遵循預見性的原則。有的老師問課前喜歡到其他人的優(yōu)秀經(jīng)驗中照搬過來,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在問課中必須細致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勤快地查找資料,并對課堂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要適當考慮,并有措施。尤其是對隱性的問課內容要有預見。
4.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xiàn)代化,沒有教育現(xiàn)代化就沒有社會的現(xiàn)代化。因而教師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在教育媒體的選擇上應以實現(xiàn)其最大價值為原則。根據(jù)這節(jié)課的需要選擇例如錄音、多媒體、實物、幻燈等,而不要老認為“小黑板一掛質量放心”的觀念來準備。
課前有效問課的具體操作:
(一)自問,即問教師自己。如果說課前準備是理論,那么課堂教學是這些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理論的形成靠老師,完善也靠老師。所以教師的引領作用很大。那么在課堂教學實踐之前,教師得問問自己這節(jié)課在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第一問:熟悉教材嗎?如何運用教材?
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里面的知識是實踐者的經(jīng)驗凝結而成的。但熟悉教材不僅僅指熟悉語文課本,熟悉某篇課文,而是以“本”為綱,重視對教材內容的取舍、整合,并拓寬與教材有關的知識信息。這樣的課堂才能呈現(xiàn)豐富性、 趣味性!豆陋氈谩罚v述的是男孩杜小康因為家道敗落跟隨父親放鴨子,其中承受著孤獨恐懼,最后成長起來的故事。在上課前就必須了解其原著《草房子》,在問課中必須要問自己關于杜小康在孤獨之旅之前及孤獨之旅之后的情節(jié)是否了解,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講課中前后貫通。五十年代的農村經(jīng)濟蕭條,小孩上不起學或中途輟學的應該不奇怪,所以杜小康人物的真實性怎樣讓學生認可是個問題。我翻到《草房子》中第五章紅門(一)讀給學生聽“油麻地家底最時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他家有最高大,最結實的房子”“大約在上四年級時,他變得更加與眾不同了,有了一輛自行車”“杜小康的成績特別好,除了紙月可以跟他相比之外,誰也比不上他,因此他一直是班長”。文中的這幾句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家境、學習上都非常有優(yōu)越的杜小康,因而輟學放鴨子對他而言是怎樣的打擊呀!
第二問:知識點是否把握清楚,學習目標是否明確?
一堂語文課,不僅要清楚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還應問自己這樣的設計對學生發(fā)展有什么功能。因而新課標中,問課重點應該是考慮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形成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核心,進而明確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我們之前已知道老師在把握知識點、設計學生目標時,當然站在學生角度去做的,但是有些時候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一課書的某一知識點,從語文老師的角度看,它并非是重點難點,但是學生對這一問題是很感興趣的,怎么辦?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老師也是應有準備的,也許這不一定體現(xiàn)在備課教案上,但是老師一定得知道。記得有次教《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時,事先我并不知道有人聽課,走進課堂才發(fā)現(xiàn)蔣校坐在教室里以個人名義聽課。文章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介紹了比較深奧的科學知識。在備課時,我從說明文閱讀角度,羅列了以下學習目標:了解本文的說明對象及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課后,蔣校的評價令我幡然醒悟,他說,這篇文章涉及知識點是多方面的,應該跨學科去分析問題。關于課文“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你讓學生暢所欲言,干嗎非得就接受作者的這一觀點呢?事后,我也試探學生,學生果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恐龍滅絕原因有好多說法,例如氣候寒冷使大部分食草恐龍因饑寒交迫而死去,而以食草恐龍為食的食肉恐龍隨之而死去,又例如宇宙中有距離地球很遠的行星大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把恐龍殺死。我因為課前沒有對這一話題問課,因而不敢展開讓學生討論,因而整節(jié)課都十分郁悶,缺少趣味性。那么對于本單元的要求“激發(fā)學生對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究科學精神”,也就成了空話。
第三問:根據(jù)知識點,課堂主要的流程設計好了嗎?
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準備好了后,于是可以問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了,如果不進行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不能有序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這里我們可以在問課中對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多角度假想。如問題的設計。愛因斯坦指出“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新問題,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苯(jīng)常在公開課上,聽到有些老師提問時把問題設置太大,學生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說起;還有些老師提問時會啟發(fā)過頭,答案就在眼前,學生無須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例如有一位老師上《喂——出來》先設問:作者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我知道這樣做是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但是學生并不屑于回答,因為新教材的閱讀提示中已經(jīng)概括故事內容,這位老師在設計問題的問課中,并沒有很好地鉆研教材,也沒有很好關注學生的預習能力,所以這樣的互動是失敗的。
第四問:多媒體如何使用?
自從多媒體技術進入我們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就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了。于是有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不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以多媒體取代讀書,被多媒體牽著鼻子走。試想,一節(jié)課要點擊20-30張的幻燈片給學生,相反卻把語文書放在一邊,我想這樣的課堂絕對會扼殺語文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力。這節(jié)課老師必定把學生搞得頭昏腦脹的了,課堂也必定是支離破碎的。這種做法與我們一直提倡的減負瘦身也是相違背的。
第五問:作業(yè)該如何布置?
作業(yè)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可以檢查教與學的質量,反饋教情學情。經(jīng)?吹矫绹暮⒆幼鳂I(yè)布置十分寬松,學生只需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作業(yè),與他們相比,我們學生的作業(yè)始終沒有走出書本,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偏離新課標對我們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自由發(fā)揮,無法促進教學效果的強化。因而我想在課前問作業(yè),不妨注意以下幾點:(1)精選題目,不重復操練。一些老師由于事先沒有備作業(yè),所以當課結束以后,學生來問作業(yè),老師布置隨意性就很大,或“做完”或“做一半”,根本不精選題目;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加分析,認為只要多練習就能提高質量,結果造成無效勞動過多,學生壓力大。教師自己也只能亂批或不批,講析也沒足夠時間。(2)要科學合理布置積累性作業(yè)。語文知識重在平時積累,進入初中階段,文言文實詞虛詞的用法要靠平時積累,古詩詞背誦、課外閱讀也需平時積累。語文老師可以這樣布置,如每月推薦看一本課外書,每周背一首詩詞,這樣做也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設想如果新課標要求背誦的課文,一次性背,肯定負擔就重了,如果分散積累,就輕松了。(3)嘗試個性化、開放性的作業(yè)。新課程要求既“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又“積極倡導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中每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就有這個取向。平時教學中也不妨嘗試著布置些開放性個性化的作業(yè)。我精心設計過這樣的作業(yè):現(xiàn)在的學生很多都有QQ,我要求學生在自己的空間每周爭取發(fā)表日志,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欣賞并點評,這樣的作業(yè)學生的興趣很濃厚的。
(二)問學生,就是教師詢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包括問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揣摩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有可能的質疑、課堂中學生可能面臨的難點要有所準備等。教與學是雙方的,如果教師能主動地去了解,遵循“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的原則,就會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質量就會上升,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那么教師有必要在課前問學生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了解學生現(xiàn)有水平。只有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才能有針對性地講課,哪些應該講,哪些少講,哪些可以不講。上文言文涉及到“之”字的用法,那就得了解學生之前曾碰到過的“之”的其他用法;上戲劇單元時,了解這是學生新接觸的文體,那就得把戲劇相關知識,如什么叫戲劇,戲劇的種類,戲劇的特點,舞臺說明等告訴學生。
第二,問學生還得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質疑能夠解答。以前,我經(jīng)常備完課,就進課堂,結果好幾次學生提出他們的異議乃至困惑,因為事先沒有準備,所以使自己處于被動應付狀態(tài),挺尷尬的。新課標背景下,強調教師要在自我反思中處理好預設和生成關系。預設、生成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預設的生成會很盲目,沒有生成的預設往往又低效。只有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豐富的背景知識,又真正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充分考慮學生會怎么回答,會提出什么疑問,才可能將嶄新的理念預設在教學預案中,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
第三,問學生還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注意怎樣引導。新課程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化教學。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教師可以在提問及習題布置方面實施分層,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不僅只關注學習成績。其實每個孩子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經(jīng)歷,性格特征不同,所以看待同一問題見解也不一定一致,有些甚至會十分消極、叛逆。比如有人會認為愚公移山做法可笑,是當代的傻瓜;還有人會認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四個自私缺少同情心的小伙伴的做法是明智的,因為他們?yōu)榱诉_到自己目的敢于舍棄……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處理?《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課程中具有大量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但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出現(xiàn)偏差的時候,語文老師有義務進行引導。有位老師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中是這樣處理的。那位老師先肯定學生善于思考生活,有自己看法,而且有深度。而不急于評判好壞,然后給全班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外國女士到中國一所學校,邀請五個學生做實驗,把五個栓著線的球從瓶口(和小球差不多的瓶口)拉出來,時間限定30秒內。結果五個孩子,按年齡小到大的次序,先后都拉出來了。外國女士當時激動地說:“實驗在許多國家都失敗了,因為孩子在命令下達后,爭先恐后往外拉結果一個出不來!惫适轮v完,想必學生已明白老師的意思。該老師用故事引發(fā)學生對自己觀點重新進行定位、思考,而非強制學生跟著老師思路走,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課前問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位老師做法應該對我們有所啟迪。
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課前問課,除了問自己、問學生,還可以問同行。謙虛傾聽同行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意見,對于這點,各個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的活動開展很有序,因而不再展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