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走過學習的三種境界
山東省高密五中 趙長榮
學習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是現(xiàn)在有相當?shù)?/SPAN>高中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來到學校逃避責任、負擔的,或者是讓家長放心的,給社會減少麻煩的。他們把學校、課堂當成了消磨青春時光的快樂場所。他們學不到知識、頂多拿一個高中畢業(yè)證,甚至無功而返。這根本就是沒有境界的學習,不稱之為學習,而稱為消遣。作為教師,應該消除功利主義思想,為社會負責,引領他們學習,至少引領他們想學習,引領他們不成功,則成人。
大部分學生是想學習的,也在努力學習,他們課堂上認真聽講,并且津津有味,認真記筆記,一堂堂課下來,也感到比較充實,也感到自己比較有能力,一節(jié)課沒有走神,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們滿足于聽懂了、能聽懂了。這是學習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本的境界——懂。這只是學習的第一步。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也完全可以讓學生實現(xiàn)“懂”這一境界。
然而,學生僅僅“懂”了就OK了嗎?
No,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考試、練習仍然暴露出很多錯誤和問題,然而這些問題他們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往往老師一講就懂,可一做就錯、就出問題?梢姟岸辈坏扔凇皶。要使學生由“懂”到“會”,教師和學生必須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當天的鞏固練習。其理論依據(jù)就是:理論要和實踐相結(jié)合,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理論要在實踐運用中去理解、體會、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當天學習的內(nèi)容必須及時鞏固,即使課堂上聽懂了,例如例題,雖然老師講了,學生聽懂了,但是假如馬上讓學生重新作,學生也不會馬上順利正確地做出來,甚至需要再拿出筆記,拿出參考答案。這說明,學生必須把當天課堂上的重要問題自己反復練習,真正能夠獨立、順利完成,才算是“會”了。否則,那是學習不扎實的表現(xiàn),導致眼高手低,蜻蜓點水,忙忙碌碌,或者題海戰(zhàn)術,卻始終成績不能提高。所以,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走過學習的第二種境界——會。
“會”就達到目的了嗎?
Wrong!每次考試后,在與學生談話過程中,有相當?shù)膶W生說“要是再給我10分鐘,我就……”“要是我不粗心,就……”……這一些都是借口,是為自己的偷懶找借口,只不過我們別跟學生這樣說。我們應該告訴他(她),學習好,還要達到第三種境界。達到第三種境界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要舍得花掉工夫換功夫,這種功夫就是“熟”。只要是熟了,時間就用不了,細心便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考試習慣,考場上心理上也就會占優(yōu)勢。為此,教師就要引領學生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結(jié)合起來,引領學生科學的安排工夫,對于那些關鍵性問題、基礎性問題,窮追猛打,在實踐中讓學生去體會、運用,使學生練熟,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題海戰(zhàn)術上,放在難題戰(zhàn)術上。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第三種境界——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