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zhèn)前口小學 趙保華
山東省東平縣接山鎮(zhèn)中心小學 顏秀云
最近,筆者聽了二十多節(jié)語文課感到有些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誤區(qū),值得廣大的一線教師加以警醒和重視。
一、多“電化”,少“人化”。
電教熱——片面追求多媒體教學形式,圖謀以多媒體替代常規(guī)教學。
筆者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授課者自始至終用多媒體演示,“很精彩,也很無奈”,究其原因——“電教萬能化”,陷入誤區(qū)。
語文,與其他學科有本質區(qū)別。重在與文本對話,注重文字張力。學生需通過閱讀、品味、感悟、生發(fā)獨特體驗,擴張聯想,想象空間。
形象思維,超越時空,人文內涵,無形無聲。
你看,大自然存現的那么鮮活、真切,人們交融在萬物之中,許多時候,用投影、音響刺激學生的感官,猶如“畫蛇添足”。
“電化”教學只能是一種輔助手段,理應為“人化”服務。
二、好“創(chuàng)新”,輕“基礎”。
新課程后,各類“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橫空出世,盛況空前,難以統計,大多展示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絕招,玩花架子。
小學是打基礎學段。首先,強調的不應是“創(chuàng)新”,而是夯實基礎。
語文工具效應,體現在各學段有界定的詞匯量,要求做到的讀、寫、聽、說‘‘四能”。人文效應,蘊含在文本里,化解在語言中。學生在閱讀中,熏陶漸進,感染情感,提升品位,健全人格,確立價值觀。
語文,對小學來說,很大程度仍是說寫教學,教師應扎扎實實訓練學生,把字寫清楚把話說通順。
基礎打不好,創(chuàng)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三、只要第三層的鑒賞式教學
近年來,聽了許多節(jié)打著體現課標精神和創(chuàng)新理念口號的觀摩課和創(chuàng)新課,他們不約而同地有個共同的特點,大都是上課伊始總是讓學生匆匆讀完一遍課文,接著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節(jié)?請說明理由。課堂上,在教師不斷地鼓勵和誘導下,學生確也發(fā)言踴躍,各抒己見,看起來也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好像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樣的開頭,學生也許連這篇課文講啥內容是什么還未來得及去思考去感知去體味,就被老師拽著去欣賞了。這時學生的回答必然膚淺,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必然浮于表面。鑒賞應該在學生充分感知,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展開、提升,才能鑒賞得深刻,鑒賞得自如,才能形成自己的觀點和體會,鑒賞教學要整體欣賞,局部品味,不可剝脫整體,脫離語境。
農村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進程,總體順暢,前景誘人。我們要全面準確理解課改新理念,牢牢把握學科特點,走出誤區(qū),形成共識:“語文就是語文。語文課必須上成語文課!比缓,胸有成竹地走進語文課堂,在不懈的實踐探索中,把語文課程改革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