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材校本化的幾點認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載體,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惟一途徑。對教材的再開發(fā)和整合利用,使它符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實現校本化,是教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材校本化的原因
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各地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結構也是千差萬別的,同時,社會在不斷地發(fā)展。所以,教科書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反映本地的實際情況,像偏遠地區(qū)的學生沒有看到過電腦,不知道電子郵件為何物,說不清網絡的利與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教科書的觀點、內容安排大膽質疑,不迷信它的條條框框,敢于引入鮮活的內容。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教科書不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而且其相對作用正呈下降的趨勢,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學校課程以及課程內容的載體將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惟一渠道。因此,教材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引起學生共鳴,實現教材的校本化。
二、《歷史與社會》教材校本化的實施方法
1.在教材的處理和重組上,力求“走進教材、理解教材、跳出教材”
歷史與社會學科融合了人文地理、歷史、社會、經濟等多學科的知識,匯集了各學科國內外最前沿的動態(tài)與成果。要“讀懂”這樣的教材,組織教學,就要求教師不但要理解教材內容,更要理解其背后的課程價值,要求教師不能停留在教材的知識框架上,不要受制于教材的設計,而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靈活的調整。
2.對教科書的深層利用和開發(fā)上,力求“融入生活、融入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
新課程標準為了適應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不同環(huán)境教學的需要,只給出基本教育內容和要求,教師必須學會自主開發(fā)課程資源,使其校本化,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是今后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不懂得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教師,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對教科書的深層利用和開發(fā),是指充實大量對教材內容有輔助、補充作用的資料。它的目的在于挖掘有用的素材,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它包括各類圖書資料、音像資料、網絡資源及社會實踐基地等。新課程改革要求確立課程資源觀,要求教師從只重視教材的狹隘天地里走出來,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使課程內容豐富起來。
。1)從教學內容生活化方面進行挖掘和拓展
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的表述,很重要的一點是基于生活的思路,選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環(huán)境進行教學,解決實際問題。教科書中的案例雖貼近學生生活,但不可能完全反映本校學生的情況,教師挖掘學生身邊的案例,效果會更好
(2)從教學內容鄉(xiāng)土化方面進行挖掘和拓展
教科書的編寫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如人教版教材選取的案例,也必須考慮全國各地學生的情況。但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生存空間,聯系當地實際對教材進行增減。如七年級第四單元第一課“稻作文化的印記”,課文講述的是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情況,學生對湄南河平原的情況很陌生,很難參與教學活動。作為江南水鄉(xiāng)平原的學校所在地,完全可以用當地的水稻生產和鄉(xiāng)土文化來取代,同樣可以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且更能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激發(fā)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
。3)從教學內容的社會化和時代性上進行挖掘和拓展
歷史與社會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學科,所以教材要反映時代的特征,與時俱進。但因教材的滯后性,一些正在發(fā)生的事件,教材是無法編寫進去的,所以,老師要敏銳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充實到課堂。老師應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整合利用,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學生的實際水平實現教材校本化,學生也會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三、《歷史與社會》教材校本化的效果
1.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程的實踐證明:教材校本化,引入身邊鮮活的案例和與時代同步的信息,學生倍感親切,能主動參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校本化,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合作解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如:七年級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qū)域生活”,選擇一節(jié)反映家鄉(xiāng)自然特征的內容,讓學生說出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怎樣利用家鄉(xiāng)的自然條件,發(fā)展本地經濟,為當地的農民獻計獻策。
3.有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教材校本化,一個個身邊的實例,反映時代特征的時事內容,學生感同深受,在思考、選擇、爭辯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升華。如:“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讓學生針對本班的紀律狀況,辯一辯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對學習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
四、教材校本化要注意的事項
1.教師要有課程資源意識,做資源收集的有心人
在舊課程環(huán)境下,老師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修筑的“圍城”里,只能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學任務。相反,超越大綱和教材則被視為“大逆不道”。面對新課程、新理念,很多教師會不適應。教師要樹立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責任意識,要主動學習,擴大知識面,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并有進一步加工的欲望,使之服務于課堂教學。無論是書報上的文章、圖片,還是網絡上的資源,其他的音響、影視素材、民間的工藝品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老師只要有意識地去收集,一定會有成效。
2.教師要善于收集課程資源,做技術創(chuàng)新的改革者
收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課程,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教材校本化,必須圍繞這個目標進行。課程資源的內涵非常廣泛,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要有選擇地收集。要遵循教育性原則,收集與應用相結合的原則,不能游離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之外,為了收集而收集。
3.教師要及時鑒別、篩選、分類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收集是伴隨教學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入的連續(xù)過程,隨時都有新的資源被收集,老師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分類,如將課程資源分為文字類、圖片類、視聽類、實物類等。每一類還可細分,如文字類可按年代、區(qū)域、內容的性質等分類。根據需要,隨時取用,建立結構清晰的檢索系統(tǒng)。圖片可以掃描到計算機中與多媒體網絡連接。網絡上的資料和課件,可按照教材的先后順序,儲存在電腦中。對收集到的資料,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
4.教師間要相互交流、資源共享
一個人的知識、精力是有限的,要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資源,還得靠集體的力量。在這個收集群體中,個體之間如果缺乏交流合作、相互封閉,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影響教材校本化的教學效果。因此,老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要相互協(xié)作,資源共享。
浙江省樂清市樂成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