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所屬明代駐兵的地方,位宿州符離古鎮(zhèn)北二十里,武里山莊西北處,西邊是自古聞名的明珠山,東邊有武里山相障,南北兩大高丘相間,兩條大深溝圍繞,四周樹高林茂,水草旺盛,遠遠望去一片蒼茫,面積三百畝有余,是藏兵練武的極佳場地。朱元璋四子朱棣三十一歲時,被封為燕王,守北平(即北京)。燕王北進至符離夾溝一帶,扎寨安營,拜奠皇母父親徐王瑩墓。適逢陰雨天氣,洪水泛濫,燕王在這一帶組織兵民,排水抗洪,修橋筑路,乘機招兵買馬,擴充軍隊,日夜加強軍事訓練。大五柳當時是放牧喂軍馬基地,稱草場,武里山是駐軍屯兵之地,時稱衛(wèi)所。
其衙所是順明珠山勢而建,按八卦圖排列,筑墻繕舍,簡潔明快,結構精巧,集散合理,幾千名勇士隱于林間,習武練兵,井有序。朱棣常親赴衛(wèi)所,視察軍情,指揮操練;同時還親臨民間,問寒問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筆者兒時和小伙伴們常常去那兒玩耍,所營基清晰可見,灶痕片片路影可覓,縱觀南北可聯想當年營壘,雄師高歌,擊鼓拼刺壯觀場面。
從遺址布局看出,生活區(qū)多集中在南部,習武區(qū)在北部,中西部高土臺,是當年指揮閱兵的點將臺,現在人們稱卸臺(或高臺子)。此外還有古井、玉泉、御道、飲馬溝、古碑、古墓群等古跡名勝。
明皇太孫早有削藩的部署,但無機遇。洪武三十一年三月,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繼承皇位,即惠帝,年號為“建文”。早在朱元璋死前,曾下詔不讓在外地的各王進京參辦喪禮。駐鎮(zhèn)北平的燕王心里明白,便更加密鑼緊鼓,暗地征集糧草,加強軍訓,加強軍紀教育,作好大軍南下準備。建文元年(1399年)7月初,燕王殺了惠帝派去北平圍殲燕王的首領張咼、謝貴,控制了北平地區(qū)。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燕王朱棣在北平誓師,打著“靖難”旗號,聲稱“黃子澄要背叛朝廷”。他在給惠帝奏疏中說:向潘王開刀,是齊泰,黃子澄兩個奸臣的大陰謀,為的是孤立朝廷。最后反叛朝廷。他作為親王,有責任為朝廷平定這個禍患。于是率兵向應天府. (今南京)進軍。燕王起初兩年多東征西討,雖然常打勝仗,但進展,不大。又回師北平,后接受道行:“所經州城,不一定都打下來,只要能打通道路,就一直向南突進,盡快打到京師去”的進言。建文二年十二月初二,燕王再次從北平出發(fā),一路急進,攻下沿途各城,于建文四年正月三十日到達徐州城外。駐守徐州的南軍(惠文帝軍隊)閉城不戰(zhàn),燕王趁此機會,又駐軍衛(wèi)所,一方 面補充軍隊,另一方面征集糧草,作好南下進軍的各項準備,直到三月下旬,才起營向宿州挺進。五月下旬,燕王率大軍抵應天府,惠帝退隱,建文四年六月初八(1402年)燕王率領文武大臣入應天府(南京),第二大進入皇喜,在奉天致接受百官朝賀,做了明朝第三個皇帝,史稱明成祖。
朱棣稱帝后,再次來到夾溝,徐王墓祭莫,并在武里山大興基業(yè),開山筑路,建窯燒制木炭、石灰,磚瓦等,面重建衛(wèi)所,一面把產,品運往外地出售,興隆一時。后交于武氏管理,從此武氏族輩在武里山一代繁衍生息,習文練武很快成為旺族,名揚一時。
武氏族是明皇親系族,歷來是一個封建氏族,家教嚴緊,人人守規(guī),從不違命,故對明成祖在衛(wèi)所招兵買馬,純糧備戰(zhàn)之事,不以外言。一九五八年前,明珠山前武里山莊衡所,石灰窯,磚瓦窯,古墓群等皆清晰見存。后被大躍進修田、教路、平整土地而毀壞,特別是車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開荒還田,把一個歷史久名的古練兵場毀壞極為嚴重,但老一輩人都知道明珠由-帶有明成祖在武里山建立的衛(wèi)所,以及古密,古墓群:古樹,古御道,古村落等歷史名勝古跡。有許多美麗傳說故事,留下很多很寶貴的歷史資料。
作者單位:宿州市農委
通訊地址:宿州市勝利路西段954號
電話: 13955786436
(編輯: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