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重于人情
文/凌紫楠
常常聽到長輩們說:“中國是個人情大國,走到哪兒都得或多或少地講點人情”。
誠然,中國經(jīng)歷了漫長的“人治”時代,重人情輕道理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正應(yīng)為這樣,重人情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一種人的文化、社會的文化,甚至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实劬魃磉呌袑櫝,父母膝下有寵兒愛女,感情的親疏,確實時時刻刻都在影響這一個人的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身邊最親近的人當(dāng)然也是最可信賴的人,這的確是無可厚非。記得在看一部電影時停戴這樣一句對白“中國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國人有人情味!”這句話我記憶猶新,我常常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有機會體驗人情味這種炎黃子孫有獨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xué)知道的增多,我對“人情重于道理”、“不講人情處處難行”這些看似是在適當(dāng)?shù)恼摂喈a(chǎn)生了懷疑。社會上充滿了情與理的抉擇,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作出判斷?是講人情還是重道理?我深刻感受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感情親疏不應(yīng)該繼續(xù)成為正確認識事物的障礙,信奉道理在我這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應(yīng)當(dāng)高于一切的。
盡管中國有悠久的“人情大國”歷史,但我們堅信感情親疏將不會成為我們新一代接班人正確認識事物的障礙。
情與理,并不難做抉擇,雖然把“重人情輕道理”變?yōu)?/FONT>“道理高于人情”這條路十分漫長,也將會十分難行,但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我們,擁有決心,擁有魄力,必定會講這條道理路走寬、走好!
晉中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生 指導(dǎo)老師: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