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精神需求更加豐富,神州興起了收藏熱。然而,由于過多地摻入了功利色彩,熱得有些浮躁,熱得缺少文化。為什么收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如果是為了豐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養(yǎng),傳承民族文化。那么,收藏就不那么神秘、不那么昂貴了。其實,藏品無論大小、貴賤,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浸潤著璀璨多彩的中華文化,因而有著獨特的魅力。關心、留意、收藏身邊一些細小卻有意義的物件,涓涓細流將會匯聚成海洋。我們的博物館內,有多少珍貴的藏品就是這樣保存下來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80封民間家書手稿,就是這樣普通而珍貴的藏品。
民間家書最為普通,但作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生動活潑的民間歷史資料,千百年來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維系著人間的親情,真實地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演進。一封封普通的民間家書,孤零零地看很難看出其間的歷史、文化價值,但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內在價值就不可估量。
民間家書具有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雙重屬性。2005年底,國務院發(fā)布的有關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文獻、手稿”等,家書就屬于手稿之類,是凝結著廣大民眾豐富情感的載體。該通知還規(guī)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一種通信方式,民間家書在中國綿延兩千多年,是上至官僚文人、下至黎民百姓普遍使用的信息溝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完全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民間家書還具有史料價值。普通百姓的家書中蘊含著重要的歷史信息,而這些豐富的信息大都塵封于箱底,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些家書是親人之間的私密通信,是寫給自己信得過的人閱讀的,所以家書記敘著真情實感,比其他史料的可信度高,因而更是可靠的史料。家書又是帶著感情的史料。親情作為血緣文化的非物質載體,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民間家書是親情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一封封帶著體溫的文字,這樣的史料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家書里反映出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老百姓的生活從前是不被歷史記憶的,家書從某種程度恢復了歷史的記憶。
家書的文化價值體現(xiàn)在作為中華民族民間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集文學、史學、美學、書法、禮儀、郵政、包裝、紙張等文化元素于一體。許多家書還是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無論是實寄封、明信片、紀念封、首日封,還是各種郵票、卡、證、折,均為集郵愛好者所珍愛,其中各個時期經(jīng)過實際寄遞的家書就更加受到重視。古往今來,信札就是文人收藏的重要品種,其中多數(shù)都是情真意切的家書。家書的價值還有許多,對它的認識還在不繼深化。
家書抵萬金。然而隨著電話、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10多年前還司空見慣的民間家書,如今已難覓蹤影了,再過三五十年,恐怕就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了。對待這樣寶貴的文化資源,對待這樣珍稀的歷史資料,豈能任其自然消亡。搶救家書刻不容緩,我們應勉力而行,為國家為子孫留下這份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