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許多高年級學生寫不好作文,他們并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乏認識生活與表現(xiàn)生活的能力。習作中“有米不會炊”的學生占了很高比例,成了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瓶頸。突破這一瓶頸,讓這些習作困難生學會表達,愛上習作,自然是需要我們教師的特別關注與輔導。
那么,怎樣幫助這類學生提高作文能力呢?
一、授之以法,體驗觀察之樂
觀察不細致,體驗不深刻,思考不充分,文章就寫不具體。只有扎實的觀察基本功,才是解決“寫不具體”問題的關鍵。根據(jù)習作困難學生觀察生活、感受事物是粗線條的特點,采取以下策略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
學生明確了觀察要細致后,我就要求有意識地進行此項練習:先選準目標,作細致入微地觀察,再寫下來,對不能寫具體的細節(jié)作再次觀察。如:觀察班級的流行風,課間活動,體育活動,一家人飯桌上、電視機前的表現(xiàn),等等。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細致觀察的習慣,自然就能把文章寫具體了。最后進行遷移鞏固練習,讓他們觀察水仙,然后寫下來。慢慢地他們學會了在觀察中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寫景的作文也比以前寫得生動優(yōu)美了。
二、沐浴書香,享受閱讀之樂
學生習作寫不具體的另一個原因是缺少語言積累。語言貧乏,不足以承載思維,即使有了生活體驗也難以順暢地轉化為有條理的文字,理應享受的成就感也只能變成不會寫、不能寫、不善寫了。只要我們把閱讀與積累作為一種任務,日長天久,學生的語言儲備就會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而當學生的閱讀與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腦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語言倉庫”,習作時,它就會像噴泉似的,噴涌而出。
三、學會表達,品嘗成功之樂
作文是學生認識能力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xiàn)。沒有扎實的遣詞造句能力的學生,在語言文字表達上就會不如人意,寫出來的文章只會干巴巴的幾條筋,就像光禿禿的樹干,沒有繁茂的枝葉,讀之味同嚼蠟。因此,我們在習作教學過程中,就要十分注意指導遣詞造句的訓練,使他們習作時有“法”可依,能寫出比較具體的文章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對于習作困難生,我們必須實行差異教學策略,全方位地了解他們,準確地找到金鑰匙,做到對癥下藥,因人施教。只要我們根據(jù)學生習作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嚴格而又科學地訓練,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每一個訓練點,同時輔以積極的評價方式----賞識加高分,讓學生在不斷的成功中獲得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從而產(chǎn)生輕松、愉快的情緒體驗,親近習作,喜歡習作。讓我們真心誠意地為習作困難生擎起一片艷陽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