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楚縣第二中學 王詠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所有地理知識都可以在地圖上表示出來,有些知識還可以用演示表現出來。平時練習或考試,有些知識課本上沒有明確說出,但是地圖上有或演示中可看出,學生不能正確答出,是因為學生沒有仔細觀察造成的。要彌補這個缺憾,就要平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讀圖、觀察地圖的能力。
一、熟悉圖表語言,掌握讀圖的基本步驟
要學會讀圖、用圖,首先應掌握好地圖的基本知識,熟悉圖表語言,明確有關概念。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講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準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lián)系等。其中,圖名、比例尺、方向、圖例、注記等都是組成地圖的要素。圖例是地理事物的標記,讓學生懂得地圖是用什么符號表示什么地理事物,是讀懂地圖的基本前提。
二、誘導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讀圖的積極性
要讓學生多看地圖,培養(yǎng)學生經常讀圖的積極性,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沒有地圖就無法學好地理,地圖是打開地理知識寶庫的鑰匙。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地圖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性,許多問題都需要豐富的地圖知識作指導,通過讀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讀圖來掌握基本知識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讓學生親自觀察直觀對象。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同時也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自己動手制作,讓學生有親身體驗。
三、加強讀圖訓練,強化讀圖和繪圖能力
閱讀地圖不僅要看清地圖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探究和發(fā)現隱藏在地圖語言背后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不僅要靜態(tài)地看清地理事物的位置、特點,而且要動態(tài)地分析地理事物在時間和空間兩種維度中的變化趨勢。這樣就充分挖掘了地圖語言概括的、豐富的內涵。因此應不斷強化讀圖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使用地圖的能力,使地理知識和讀圖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如講《中國行政區(qū)劃》時,著重講政區(qū)圖的用途和讀法,讓學生通過讀圖練習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位置和輪廓。在回答問題時,教師可掛出《中國行政區(qū)》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各省區(qū)的名稱或簡稱,然后在地圖冊上,勾畫省區(qū)界線,填寫名稱,并涂上顏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將黑板上的圖片拿去讓一名學生在板圖中相應的位置上填寫各省區(qū)的名稱。通過板圖、圖片的講解和練習,學生能很快地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并且能避免死記硬背,達到了練中學,學中練的目的。
繪圖是讀圖過程中動手操作的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同時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技能。引導學生繪制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是目前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繪圖包括彩描黑白地圖的點、線、面,繪制各種分布略圖、示意圖、剖面圖、統(tǒng)計圖等等。自己動手繪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技能。
學生在看、畫、聽的過程中,思想集中,提高了繪圖能力,記憶效果好,知識鞏固率高。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可激發(fā)學生運用所學的地圖知識、技能自己創(chuàng)繪地圖,以圖的形式表達所學的地理知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為此,教師可采用以下方法加強此方面訓練。
1、“利用板圖教學”,在黑板上把本節(jié)課要出現的圖畫在黑板上,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黑板上。圖示順序和講解同步進行,畫完講完,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上,黑板上的板圖要一目了然,要讓學生很快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
2、“讓學生用白紙描圖”,簡單的輪廓圖、示意圖、分布圖等反應地理特征的地圖可讓學生親手繪制。復雜的地圖可讓學生用白紙描下來,然后再把主要城市、地形、河流、工業(yè)區(qū)等要素繪制在圖上。
綜合讀圖對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綜合提取地理信息,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圖表,形成知識體系有重要作用。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時時注意,不斷努力,長期堅持,使學生形成看圖仔細觀察的習慣,那么教師就可以省點心,而學生也會得到許多課本沒寫出來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地圖,將地理知識的傳授融于地圖之中,使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經;,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圖,會用圖的習慣,使地圖成為學生獲得鞏固地理知識和擴大知識面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