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學中的電教資源與運用的研究
摘要:目前,社會已進入高度的信息時代,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是以黑板加粉筆為主體的。它制約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活動形式、教學軟件的構成形式、教學的管理方式等等。而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為思想品德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本文試圖從多媒體對思想品德教學的影響、運用方法以及運用過程中如何避免偏差作出有益探索。
一、如何在政治課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1、利用錄音,渲染課堂氣氛。初中生的情感特點是熱烈、真摯、易感染、易激動,學生的心弦一旦被觸動,就會激情滿懷,表現出強烈的愛憎,教師可根據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并結合青少年的這一情感特點,采用錄音手段,解決一些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例如,在講授九年級教材中的《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可能不感興趣,反映較冷漠,因此,在課前先讓學生聽韓紅的《天路》,這首歌是專門為青藏鐵路而制作的,從歌詞的描繪中反映出建設青藏鐵路的艱辛以及該工程對于西藏人民生活改善所帶來的巨大的作用,足以讓學生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從而激發(fā)起學生重視民族團結的熱情。
2、利用投影,再現情景、加深理解。投影教學形象、直觀,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因此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投影教學,可以起到突破難點、加深理解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八年級教材的《關愛社會》中“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的教學時,涉及到我國在不同時期所取得巨大成就,可以通過投影圖表從“吃穿住用”等方面列出家庭在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讓學生結合自己家的情況來完成圖表,這使學生掌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直觀,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對于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意義。
3、利用影像,聲畫并茂、突破重點難點。影像中的畫面色彩豐富,真實傳神,能充分體現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加上其扣人心弦的聲響,就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在復習九年級教材的《民族精神代代傳》這一內容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把全國人民面對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時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共同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展示出來,打破對抽象概念簡單說教的傳統(tǒng)模式,以鮮活的事實感染學生,以動人的場面觸動他們的靈魂,讓學生深刻體會抗震救災精神是民族精神新時代的體現。
二、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fā)揮正確使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做指導制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所以要注意一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形式的發(fā)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在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準使用最佳切入點。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是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我們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yōu)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我們在講《明辨是非》一課時,學生普遍理解每個公民心中都要有“良知的標尺”,要求學生思考“良知是不是等于是非對錯”,通過播放《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視頻,有助于學生理解“ 正確的是非善惡觀”真正含義。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綜上所述,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的應用到政治課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才能發(fā)揮多媒體在政治課教學中的作用,更好的服務于我們政治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