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農(nóng)村泥土資源,促進幼兒發(fā)展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朱臺鎮(zhèn)寧王幼兒園 朱秀麗
在我們農(nóng)村,遍地都是隨手可取的泥土。近幾年來,我們幼兒園就利用這一資源,作為園本課程,開展泥工教學活動,在想象與制作中,體驗快樂。
每學期開始都要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來制定本學期泥工教學內(nèi)容。在活動時,先讓幼兒從認識泥工材料、泥土的特性到引導幼兒辨別泥土的能力。
幼兒在制作的過程中,讓孩子盡情的玩泥巴,從生活中最熟悉又讓幼兒感興趣的物體開始制作,如:冰糖葫蘆、棒棒糖;先把泥土放在手心,團圓,呈光滑的球狀,個個做好,然后用小棒串在一起。晾干的時候,涂上好看的顏色,做成一串串糖葫蘆?梢詧F成圓形拉一下長,又出來一根根紅蘿卜;多搓幾下,變成一根根面條;卷一卷,變成孩子們喜歡的甜圈。在有趣生動的活動中,教師不加任何限制和示范,讓孩子大膽、無拘無束的表現(xiàn),孩子感興趣時,感知力最強,便于掌握知識技能。
在幼兒掌握技巧的基礎上,采取由易到難的過渡,給幼兒想象的空間,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使孩子們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力進行制作。首先,讓孩子掌握單個形體的基本捏法,設計好所需泥土的用量,使物體各部分的用量搭配好。如在橢圓形的上面加幾根搓條,可以變成“香香的面包”。又如把泥巴團圓、壓扁后,用瓶蓋、雪花玩具等材料壓上花紋,就變成“好吃的點心”。形體組合對孩子來講,相對難一點。在組合造型小雞和小鴨時,編成兒歌:橢圓身上捏尾巴,圓圓頭上粘眼睛,尖尖小嘴變小雞,扁扁嘴巴是小鴨,小鴨背著小雞來過河。這樣在孩子們制作的同時,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每年的“六一”節(jié),我們都要組織了以泥工制作為主題的家園聯(lián)誼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又參與實踐的機會。
泥工制作活動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yǎng)了幼兒觀察、思考、創(chuàng)造的能力,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使我們的孩子從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我們幼兒園會更好的開展好泥工活動,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