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月
算來與張慶和老師認識也有十余年了,一說起張老師,眼前總是出現(xiàn)他高高瘦瘦的身影,筆直地立著,像一棵樹……
近來收到張慶和老師的新書三卷,特別是對于張老師作品評論成書的《文情詩緣片片心》,仔細閱讀了《讀樹》部分的十六篇評論及張老師自己的《拿什么保護你——我的“酸棗樹”》,感概頗多。感嘆張慶和老師的酸棗樹文辭兼美以及它的藝術高度的同時,剎那間覺得張老師就像那棵酸棗樹:“一棵在夾縫中生存,在磨難中掙扎,在逆境中巍峨的酸棗樹。”
回想張老師的寫作生涯,哪里有一帆風順的時候?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創(chuàng)作道路的艱辛,而他像酸棗樹一樣“并沒有被征服,它不低頭、不讓步,于數(shù)不盡的反擊和怒號中,煉就了一身錚錚鐵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氣。”此刻,我眼前再一次出現(xiàn)張老師筆直挺立的身影……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棟梁高樹,卻還是努力地生長著;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蔭庇四鄰,卻還是努力地茂盛著。它不像山前的桃樹,山后的梨樹,嬌生慣養(yǎng)地讓人伺候、撫慰,動輒就使性子甩臉子給點顏色瞧瞧。也不像貪圖熱鬧的楊樹柳樹們,占據(jù)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擺首弄姿,輕飄飄只知炫耀自己。
而酸棗樹,卻默默地兀立著,不鄙其位卑,不薄其弱小,不懼其孤獨。與春天緊緊握手,與日月親切交談。天光地色,盡納盡吮。從不需要誰的特別關照與愛撫,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長成了那堵峭壁的生命,讓人領略那簇動人的風采。它真誠而沒有妒忌,它純樸而從不貪婪;招手向路人致意問候,俯首向勝利者恭賀祝福,似乎是它的天職。”
這不就是作者自己的心聲嗎?哪里是在寫樹,分明就是自己的內心獨白。讀著這發(fā)自肺腑的文字,我感覺那棵酸棗樹變成了張老師的模樣——努力地茂盛著,真誠而沒有妒忌,純樸而從不貪婪。酸棗樹瞬間高大起來,難怪梁牧在給張老師酸棗樹一文的評論中將酸棗樹與茅盾的“白楊禮贊”,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相比,發(fā)出了酸棗樹精神的文化符號應當成立的呼聲。
十六篇評論中有的是對酸棗樹一文的寫作方面的分析與贊美,如雷其坤、喬洪濤、王冉、梁牧、何小龍、楊芳俠、張志榮、劉武德幾位老師的文章。無疑,酸棗樹一文詩的語言是美的,堅韌的藝術形象是美的,美得很多人想據(jù)為己有而爭相剽竊。其他的八篇評論主要是幫助張慶和老師維權,討罰剽竊者、揭露和批評一些出版機構和編輯不負責任,為謀利肆意擅自轉載商用侵害作者著作權的違法事實。如吳志實的《31家出版社的35種圖書》等。石英老師的《習文者要講“品格”編選者要講“嚴謹”》,也給同為編輯的我敲響了警鐘。是的,如果編輯們都能更負責任地核對入編文章的作者版權等等,也會給剽竅者封住暢通的大門,給真正作者應有的權益保障。
看了張慶和老師附上的《拿什么保護你——我的酸棗樹》一文,我才更完整地了解到一位低調如酸棗樹的作家維權的過程。如果不是朋友們提醒,不是他幫助朋友查找文章,他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剽竊。至2004年8月底自己查到的所有使用《峭壁上那棵酸棗樹》(《峭壁上的樹》一文的已達48家出版社的55種圖書,當時那個叫“尤銘”的剽竅者是江蘇如東某中學的學生,四川一個叫“萬玉忠”的人更名為《峭壁上那棵銀杏樹》,發(fā)表在當?shù)?004年7月5日的一家報紙上,抄文除把“酸棗樹”改為“銀杏樹”外幾乎一字未動!還有四川的“周明華”也是把《峭壁上那棵酸棗樹》改作《峭壁上那棵銀杏樹》,發(fā)表在當?shù)?004年7月14日的媒體上,2人不同之處只是周明華把散文體改成了詩歌體。還有“開心楓葉”網(wǎng)站上有人故意把《峭壁上那棵酸棗樹》全文詩歌體化,上下排列成一棵酸棗樹的模樣(也算是個創(chuàng)意),標題下作者署名是“李某某”,另外有“康馨”,“肖繼勇”、“黃宏”、“朱丹丹”、“俞云潔”等等,這些剽竅者應該好好讀讀這篇文章,學習一下酸棗樹“真誠而沒有妒忌,純樸而從不貪婪。”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風霜雪雨之后,鑄就的錚錚鐵骨與朗朗硬氣,而不是不恥地剽竅別人的創(chuàng)作成果,還“忘乎所以地擺首弄姿,輕飄飄只知炫耀自己”!而最值得他們這些剽竅者學習的是,張慶和老師在朋友們支持下打贏了侵權案之后,將獲得的所有賠償款全部捐出來幫助了一位貧困學生!可見像“酸棗樹”一樣生長的張老師不為名利的本心。那些為名為利不惜去剽竊違法者們,你們面對這樣一棵可愛的“樹”,一個可敬的人,難道不會汗顏嗎?你們真的應該學習的是“酸棗樹”的精神內涵!
再回到文章本身,張老師寫“酸棗樹”時,無疑是將自己的強烈情感化身為“酸棗樹”,托物言志,誠不虛言。最后讓我們再一次認真地欣賞這篇經(jīng)典名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