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笑臉,可以感染整個家庭;一個孩子的問題,可能影響一個家庭。重慶現(xiàn)有130萬農村留守兒童,如果加上他們的父母,留守兒童的問題牽涉到全市總人口的12%以上,也就是360萬人的幸?鞓贰
在市委三屆七次全委會上,市委、市政府把培養(yǎng)照顧好130萬農村留守兒童,解除外出務工群眾后顧之憂作為十件民生大事之一。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都已行動起來,關心留守兒童。除了關心孩子們吃飽、穿暖外,大家更關注孩子們面對的孤獨、困難和對親情的渴望,更關注孩子們能不能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室里面能炒飯煎餅
在學校里除了能學數(shù)學、學語文,還能學習如何填飽肚子
在學校里除了能學數(shù)學、學語文,還能學如何填飽肚子?———對!江北區(qū)川江實驗學校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就學到不少“附加課”,其中一項就是學習煎油餅、下餃子。
昨日,江北區(qū)川江實驗學校,午飯時間。
大部分教室都是空的,但一樓的一間教室里,不時傳出孩子們的聲音,還飄出陣陣油香。
教室外表和其他教室沒什么不同,推開門卻別有洞天———一字排開的桌子上,擺著燃氣爐和煎鍋;兩側的長條桌上,堆的是刀具、碗筷、食用油、面粉;就連房間的墻上,貼的也不是名人名言,而是如何炒飯、包抄手和煎蔥油餅、南瓜餅。
伴著油鍋“滋滋”的響聲,兩個老師正帶著一群孩子忙碌著。“火調小一點,少放油,等到餅的邊硬了,就熟了!10歲的李雯燦今年讀四年級,在老師的注視下,她一邊用鏟子按著煎餅的邊緣,一邊解釋。周圍幾個低年級的小學生,系著圍裙,站在旁邊看,躍躍欲試。不一會兒,一張噴香的韭菜煎餅就出鍋了。
教室里還能做飯?李雯燦給出了答案———這是學校的廚藝間,就是學習做飯的地方。每周一和周四,就有老師專門教做飯。
她昨天是協(xié)助老師給低年級同學做示范。她在廚藝間里已學會了炸南瓜餅、煎蔥油餅、包抄手、包餃子、做蛋炒飯。“以前媽媽經(jīng)常沒空管我,我也就經(jīng)常餓著肚子上課,現(xiàn)在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遲到帶來的教學創(chuàng)意
教娃娃們做些簡單的飯菜,雖不能保證吃得很好,但至少可以吃飽
怎么會想到建個廚藝間?校長張培憲說,這不完全是給孩子們開的興趣課,而是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因為學,F(xiàn)有學生128人,其中有107人是留守兒童,主要來自周邊的港機社區(qū)、樓房村和井池村。
廚藝間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學校語文老師劉沛香說,班上有個小男孩,有一陣經(jīng)常遲到,“開始我還以為他是調皮”。
有一次,孩子又遲到了。劉沛香生氣地問他為什么老是遲到,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說出了原因。原來,孩子的媽媽有精神疾病,犯病時經(jīng)常到外面亂晃不在家,而爸爸在外打工也無暇顧及家里,他只有等媽媽回家做飯,所以才經(jīng)常遲到。
這樣的孩子不止一個。班里有不少孩子因為父母在外打工而無法得到悉心關照,還有學生經(jīng)常餓著肚子上學。
看到這種情況,老師們開動腦筋:“我們能不能開個課,教娃娃們做些簡單的飯菜?”大家都覺得這個點子不錯。說干就干,學校專門騰出一間教室辦起廚藝間。兩位擅長廚藝的女老師兼職當起大廚,教學生們做簡單的食物。
“沒想到,這個廚藝課特別受歡迎!眲⑴嫦阏f,這堂課利用午休時間開課,每次約有8個孩子參加,學習做飯的那天,孩子們就不用回家了,直接能吃上自己做的飯。“雖然不能保證孩子們吃得很好,但至少可以吃飽!
學校稀奇教室真不少
針對留守兒童缺親情、缺生活自理能力、缺自信、缺自我保護意識的特點而設計的
在這所學校,記者還發(fā)現(xiàn)不少“稀奇”的教室。
在廚藝間的斜對面,是一間手工坊。張培憲說,孩子們在這里可以學編織、做絲網(wǎng)花等手工,老師還教洗衣服、刷牙、洗澡、剪指甲等基本生活技能。
緊挨著廚藝間的教室,也顯得很特別———淺藍色的窗簾,淺藍色的沙發(fā),同色系的衣柜,更衣室上滿是“美羊羊”的頭像,還有藍白相間的梳妝臺。教學主任李菊英說,這是學校的“女兒屋”!傲羰貎和膵寢尣辉谏磉,老師就要像媽媽一樣,對女孩子們進行性別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此外,所有的女孩子都要上一門課,學習如何避免性騷擾,學會自我保護。
這些課程,都是老師們根據(jù)留守兒童缺親情、缺生活自理能力、缺自信、缺自我保護意識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來的。
在生活細節(jié)中,學校也做了很多考慮。如教學樓旁的廁所,外表看起來并無特殊之處,不過走進去就是另一番天地———女廁所墻面是粉紅色的,男廁所則涂成了藍色!斑@是孩子們自己投票選出來的顏色!睆埮鄳椪f,因為留守兒童通常缺乏勇氣和自信,老師們需要經(jīng)常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表達和展示自己———“我們經(jīng)常對他們說,要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美”。
實施六大行動關愛留守兒童
重慶130萬留守兒童,不會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缺乏關愛。日前,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重慶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行動計劃》,將在全市實施建寄宿制學校、建農村幼兒園、提供愛心午餐等六大行動計劃。
到2012年,全市將建成20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成1000所鄉(xiāng)鎮(zhèn)中心幼兒園,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同時,還將建成100個示范性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動員社會各級人士擔任“代理家長”和“知心哥哥姐姐”等,動員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成長。
此外,還將免費為非寄宿農村貧困家庭留守兒童提供愛心午餐,逐步免費為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提供飲用奶或雞蛋,定期為留守兒童免費體檢,確保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維權中心,開通農村留守兒童維權熱線電話,建立健全校園安全新型警務體制,守護留守兒童平安。
行為養(yǎng)成教育:通過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寓教育于日常生活學習之中,讓孩子們從小養(yǎng)成守紀律、講文明、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禮貌的行為習慣。
通過對留守兒童進行身體健康體檢,根據(jù)身體狀況存在的問題,合理安排膳食營養(yǎng),同時加強體質訓練和安全教育。
心理情感教育:針對留守兒童心理情感問題,采用多種方式溫暖、健康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點滴之間感受到遠方父母的愛,身邊老師的愛,社會的愛。
“4+1”模式
培養(yǎng)留守兒童
今年3月以來,市委研究室聯(lián)合有關單位,在石柱縣冷水小學、豐都縣北京青年希望小學開展了“4+1”留守兒童培養(yǎng)模式試驗,這項試驗被近期出版的《光明日報》稱為“關乎未來的重要試驗”。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唱紅歌、讀經(jīng)典、講故事、傳箴言和紅色主題活動等方式營造氛圍,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埋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種子,樹立遠大理想。
人格品質教育: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品質、高度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培養(yǎng)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作風,使他們成為頂天立地的一代。
“4”———指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質塑造、心理情感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
記者 姜瑩 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