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楚二中 張代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需要好好研讀文本,認真研究課堂提問的藝術(shù),不能把文本從頭至尾肢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問題,變“滿堂灌”為“滿堂問”。
比如,我聽過一位老師講授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的《心聲》一課。這是一篇兒童小說,通過小學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當前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主要情節(jié)是按時間發(fā)展的,學校要上公開課,內(nèi)容是小說《萬卡》,非常喜歡這篇小說的李京京要求朗讀課文遭到老師的拒絕。李京京心里不服氣,第一天放學后,他躲進樹林里練習朗讀。第二天,他試圖糾正同學的誤讀,遭譏笑。最后,在公開課上,事先安排的同學的怯場給了李京京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他終于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萬卡》。
梳理了故事情節(jié),老師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jié)合課文及自身實際,各自談?wù)勛约旱摹靶穆暋。全班十個學習小組討論三分鐘后,十名小組代表依次陳述小組“心聲”。第一名代表發(fā)言了“老師不讓李京京在公開課上朗讀,傷害了李京京的自尊心,我希望我們的老師能夠一視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后面九名同學沿著這條路走到底,十幾分鐘,十名同學表達的是完全相同的一個觀點,授課老師耐心地從頭聽到尾,最后表態(tài)要對照反省,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就這樣下課!
應(yīng)該說,這種互動式教學設(shè)計是符合新課標的,值得肯定和贊賞。但是,當?shù)诙、第三位、第四位……同學的觀點雷同。毫無新意時,老師還耐著性子放任自流,無所作為,這是不是過于繁瑣?
就《心聲》這篇小說而言,談?wù)摗靶穆暋,茅頭難道全部指向老師嗎?作為九年級的學生,老師稍加點撥應(yīng)該不難思考以下問題:
1、就老師而言,課前拒絕李京京朗讀課文的要求,這一行為自然不妥。但,當程老師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李京京讀得非常好時,知錯就該,隨機應(yīng)變,讓他把剩下的課文全部讀完。這是不是對李京京的肯定和道歉?人無完人,“有錯就改,善莫大焉”。
2、就學生李京京來說,遭到老師的拒絕不灰心喪氣,在冷嘲熱諷面前,反復(fù)揣摩、自覺練習,公開課上勇敢而自信地舉起小手,最終如愿以償。這就告訴我們,當自己能力不足以讓人信服時,不要怨天尤人,不能自暴自棄,需要的是加倍的努力。只有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才能依靠自己的實力改變他人的看法。我們不妨設(shè)想,假如李京京同學遭到拒絕后,一味抱怨老師的“偏心眼”,而不是反復(fù)朗讀多次練習,他能夠如愿以償嗎?
3、推而廣之,課堂可以看作社會的縮影。公開課成了“表演課”,事先安排,弄虛作假,有“表演任務(wù)”的都是老師眼中的“優(yōu)秀學生”,對李京京這種“有問題、不放心”的學生視而不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公開課帷幕拉開,擔負表演重任的“優(yōu)秀學生”竟然怯場,勇敢“救場”的居然是“問題”學生李京京!
社會上有沒有此類現(xiàn)象:為應(yīng)付檢查而提前“彩排”,搞形式、走過場?出風頭的機會總挑“自己人”,其他人就算可以力挽狂瀾,通常也只能坐“冷板凳”?
假如能夠這樣點撥討論,就激發(fā)了學生思維,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遺憾的是在這一節(jié)語文課的教學實踐中,老師放任自流,缺乏引導,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