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翼城三中 席新娟
新教材是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fā)展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針對翼城三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注重教師、學生、教材的三個情感源,最大限度發(fā)揮情感效應。
一、精選教學內容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學活動中,真正能引起他們積極情緒體驗的,首先莫過于教學內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當然教學內容是根據(jù)教學大綱及教材選定的,但任課教師仍有一定的靈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例如《原電池》一節(jié),即從一節(jié)干電池可使燈泡發(fā)亮引出問題: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自己來設計一個電池呢? 學生嘗試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實驗用品進行實驗。 學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電極,利用相同的材料作電池,用裝置中的電解質溶液改換成非電解溶液等完成實驗。然后通過討論,對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實質、形成條件、一般規(guī)律等有了正確的認識,最后讓學生解剖干電池,認清干電池的組成。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主動獲取知識,并運用新知識分析、歸納、解決新問題——干電池的工作原理。
二、巧妙組織教學
將教學內容有機的組織起來,以體現(xiàn)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更重要的要顯示教學內容的內在魅力,關鍵要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教學內容超出預期地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使學生產(chǎn)生驚喜,得到意外收獲。
例如在高中化學"氧化——還原反應"這一難點教學中,有的教師采用對比、聯(lián)想、濃縮、提煉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與還原、氧化劑與還原劑、化合價升高與降低、電子得與失等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學生感到的不是這部分知識的雜亂、難記,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別是可讓學生從對比中領悟到“對立統(tǒng)一”、“物質不滅”等閃耀人類智慧之光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錘煉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三、教學方式靈活
教學方式包括教學的模式、策略、方法等,在國內外各種教學理論中,有關教學模式及衍生的教學策略很多,教學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各領風騷。以計算機為主流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方便快捷,自學自樂,交互性強。
例如,在“鹽類的水解”教學中,針對“鹽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問題,可創(chuàng)設實驗探索的情境:將分別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種鹽溶液的燒杯置于學生面前,先讓學生推斷它們的酸堿性,然后引導學生用PH試紙或紫色石蕊試液測試、驗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形成認知沖突:鹽不能電離出H+或OH- ,但不同的鹽溶液酸堿性卻不同。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探究,深切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