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成縣水泉學校 張志洲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寫作教學的局面沉悶的讓人窒息:寫作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嚴重違背了學習規(guī)律和寫作規(guī)律,逐步演變?yōu)榧冋路,純技巧的授受與操練。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見到“情感的偽化”:一副老氣橫秋的“莊肅嚴正”,一番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一套空話連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見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些陳詞濫調的背后,是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真情失落業(yè)已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對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調動學生作文時的真情?
近年來,新編初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寫作”自成體系,體現(xiàn)了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的精神,其內容和編排雖說還有待改進,但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教學中,更新觀念,銳意創(chuàng)新;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思考、表現(xiàn)、和評價的能力,鼓勵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幫助學生涵養(yǎng)健康向上的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作文貴在獨創(chuàng)”,寫作教學也貴在獨創(chuàng)。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日漸豐富,認知能力逐漸提高,應該由小學階段的模仿寫作逐步過渡到學會寫自己的東西。因為文章畢竟是個人對生活經歷、感受和認知的“外化”,是反映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的。因此,初中作文教學要把握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獨創(chuàng)”的內涵和意義,領悟“獨創(chuàng)”的方法。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
要達到上述目的,就必須有:
(一)認識的獨到性:作文就是寫對生活的認識。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發(fā)生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新的事物,我們只有在平時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悟,就會從哪怕是一般人都不經意的小事中得到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認識。誰沒有見過父親的背影,而朱自清卻從父親那混入人群中再也找不見的背影中讀出了父親的偉大;誰沒有受過老師的教育,而魏巍卻從老師那教鞭的輕敲中感到了師愛的真摯。同樣有人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那頑強向上的意志,有人發(fā)現(xiàn)了一顆種子那無比的神力。有人嘲笑班門弄斧者的不自量力,也有人贊賞班門弄斧者的勇敢。愛因斯坦曾對他的兒子說:“什么是相對論?有一根樹枝,別人都說它是直的,而你爸爸看了好長時間,認為它是彎的,所以爸爸就出名了。認識的獨到就是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獨到的認識。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潛心思考。
(二)材料的獨特性:作文的素材來自于生活。而人的生活經歷是千差萬別的,作為作文的材料,應該是獨特的。所謂“獨特”就是盡量不與別人重復,更不能人云亦云。
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描繪童年的自由樂土——百草園,那里有讓他喜愛的昆蟲,和有趣的游戲。又寫了與百草園生活形成對比的呆板的書塾生活,這就是魯迅的獨特生活經歷的如實再現(xiàn)。而我們同學平時的作文中選材大同小異,甚至千篇一律。一寫到“媽媽的愛”,許多同學都會寫“我病了,媽媽送我去醫(yī)院”之類;一寫學雷鋒,不是扶老奶奶過馬路,就是幫老爺爺搬煤球。作文中選材不僅需摒棄“不約而同”,還要新穎,具有時代的氣息。
(三)情感的獨立性: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具有獨特個性,情感獨特就是不要重復他人,附和他人,也不要為取悅他人而造情、矯情、抒假情。一篇作文,就算把別人的東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遠遠不如說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一句話更有價值!同樣是《我的老師》,魏巍與海倫·凱勒抒發(fā)的感情就不同。未來社會是豐富多彩的,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個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個機床上“加工”出來的規(guī)格相同的“零件”;需要的是勇于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不是墨守陳規(guī)的因循思想。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明確:作文這種“精神產品”的創(chuàng)造是不可重復的,我們寫作既不能踩著別人的腳印走,也不能踩著自己的腳印走。而是要做到次次有新文筆,篇篇有新創(chuàng)意。
(四)寫作的獨運性:即“筆墨自由”。所謂“筆墨自由”,是指寫作內容廣泛,不受限制;文章形式是開放的,不受約束的。不要被一些人為的機械化的作文模式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全神貫注于你所要表達的四項內容。用筆法宣泄發(fā)自內心的情感。用文字去描繪你難以忘懷的瞬間。
同樣是寫父子情感的文章:《背影》與《父與子》的寫法不同:
《背影》一文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特征——背影,著意描寫,集中的表達作者的感情;并且將背影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首尾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父與子》依時間的順序,記述一個個生活片段,圍繞父親是一個“復雜的父親”,有詳有略的敘述父親在教孩子山歌一些獨特的做法。結尾點題,耐人尋味。
總之,真情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真情中升華。只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里,以作文教學為載體,真情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落實。長此以往,學生定會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發(fā)“我”“的自然之情,顯“我”的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