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二感官教育咨詢工作室 李 順
人類教育劃時代已經(jīng)到來,但這個新的時代是被迫的。它是人類的反思,是人類對自己錯誤的承認并負責,是人類為子孫后代留下的良知和良心。
劃時代的到來是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兩個報告為標志的,即2021年11月10日41屆大會發(fā)布的《共同重新構(gòu)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及此前發(fā)布的作為上述報告背景資料的《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
所謂我們的未來,是我們能夠生存的未來。要保障人類未來的生存,就必須改變現(xiàn)狀,就必須要有改變現(xiàn)實狀況的新教育。這個新教育就是“學會融入世界”的教育,一種判然有別于此前的“人類優(yōu)先”的教育。
融入世界,其反向所指是人與世界的對立與分裂,這樣的對立與分裂將會使受傷的地球反噬人類的生存,及至人類無法生存。人類為了挽救自己,就必須變對立分裂為融入,即跟世界和諧相處。
融入是需要學習的。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此尚無操作說明書。但由于筆者的極度敏感和高度關注,率先予以響應與回答。尤其是在怎么學的問題上,引入頗有心得的十二感官理論,于是更具實操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一、為何要融入世界(上)
人類世:一個已被和正在被破壞的世界
十九世紀末,意大利地質(zhì)學家斯托帕尼提出“人類世”概念,2019年5月21日,英國著名《自然》雜志報道,一批科學家投票選出“人類世”作為新的地質(zhì)時代。此時代的特征是,人類作為地球力量,將深刻影響這個世界,人類不斷膨脹的欲望將對地球環(huán)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人類的活動,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地質(zhì)營力。在瓦特發(fā)明蒸汽機以后,人已經(jīng)成了一種主導的力量,影響著地球系統(tǒng),包括大氣圈、水圈、土壤圈、冰凍圈、生物圈等。
事實正是這樣,比如說人類對大氣圈的影響。驅(qū)動人類世“經(jīng)濟發(fā)動機”運轉(zhuǎn)的燃料基本上取自于地下富含碳的材料,結(jié)果,每年約有400億噸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氣中,如今,大氣中吸熱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15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氣模式產(chǎn)生變化,平均溫度升高。部分二氧化碳還被海洋吸收,改變了氫離子和碳酸鹽離子在海水中所占的比例,令海水變酸。珊瑚、浮游生物和甲殼類動物可能因此走上滅絕之路。未來幾百年,海水PH值的變動可能會達到近3億年來的最高水平。
在水資源方面影響。2006年3月16日,聯(lián)合國發(fā)布了三年一度的《世界水資源發(fā)展報告》。報告稱,地球上的河流、湖泊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各種淡水資源狀況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滋養(yǎng)著人類文明的河流在許多地方被掠奪式開發(fā)利用,加上工業(yè)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未來的水資源已嚴重受到威脅。全球500條主要河流中至少有一半嚴重枯竭,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不復存在。從非洲的尼羅河到中國的黃河,都面臨著水源干枯甚至斷流的尷尬境遇。世界第一大河,被埃及稱謂“生命之河”的尼羅河,印度文明的發(fā)祥之地,現(xiàn)屬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它們到達入海口時的水量被大大減少了。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科羅拉多河和中國的黃河,則根本難以到達入?凇B(lián)合國副秘書長、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執(zhí)行長官克勞斯·特普費爾博士將這一現(xiàn)狀形容為“一起正在制造中的災難”。
在土壤方面影響。隨著人口迅速膨脹,人類對糧食的需求、對生存空間的需要大大增加,土地被過度開發(fā)或被建筑物占用,土壤面臨著嚴峻的危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多源的污染,如含毒于有機物中的農(nóng)藥、洗滌劑、除草劑等;重金屬工業(yè)廢水或汽車尾氣中的Hg、As、Cu、Pb等;放射性物質(zhì)、病原微生物、生產(chǎn)生活垃圾等,都直接或間接地進入土壤,破壞了土壤生態(tài),甚至生產(chǎn)出有毒的糧食、蔬菜。其二,濫伐森林,引起大面積水土流失,土壤面積迅速減少。其三,鹽堿化,在蒸發(fā)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區(qū),因人類灌溉而使土地中鹽分逐漸增加逐漸鹽堿化。
在冰凍圈方面影響。由于全球變暖趨勢明顯,大氣中吸熱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150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氣模式產(chǎn)生變化。平均溫度升高,冰凍圈災害發(fā)生的頻數(shù)和強度正在增強,已成為全球常見的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冰凍圈災害嚴重影響了冰凍圈承災區(qū)居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以及冰凍圈地區(qū)的工農(nóng)業(yè)與畜牧業(y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旅游發(fā)展乃至國防安全,使承災區(qū)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遭受破壞。到21世紀末,其潛在損害可能達到全球生產(chǎn)總值的10%。
在生物圈方面的影響。自從人類出現(xiàn)以后,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后,由于人類只注意到具體生物源的實用價值,對其肆意地加以開發(fā),而忽視了生物多樣性間接和潛在的價值,使地球生命維持系統(tǒng)遭到了人類無情地蠶食,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熱帶雨林被砍伐對物種損失的影響更為突出,估計從1990-2020年由于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 即每天減少50-150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出135倍。
在當前發(fā)生的所有生物滅絕事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珊瑚礁的消失。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雨林”,是眾多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過去五十年,由于污染、氣候變化、過度捕撈以及海洋酸化,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珊瑚礁消失,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種類瀕臨滅絕。珊瑚礁及依賴于珊瑚礁生存的動物的消失,使海洋里的死亡區(qū)域迅速增大。
在植被方面的影響,由于人類的過度采伐和不恰當?shù)拈_墾,再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森林火災,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據(jù)統(tǒng)計,近50年,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而且其銳減的勢頭至今不見減弱。
總之,人類活動已鐵定為一種重要的地質(zhì)推動力,在已經(jīng)持續(xù)了“200年”的“人類世”中,地球環(huán)境災難是無法與人的活動分開的,而且無論是現(xiàn)實體驗還是未來想象都令人戰(zhàn)栗。
二、為何要融入世界(下)
人類世:弘揚生態(tài)意識與申張環(huán)境正義
“人類世”的提出給了人類一個警示,也給了一個機會。過去人們在無知的狀態(tài)下影響環(huán)境,未來人們必須弘揚生態(tài)意識,申張環(huán)境正義,清醒地控制和引導自己的行為,努力維系地球億萬年才進化出的這個剛好適于人類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避免自毀家園。
(一)弘揚生態(tài)意識
我國有著強烈的生態(tài)理念和生態(tài)意識。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6日上午在同美國總統(tǒng)拜登視頻會上指出,“我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F(xiàn)在,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在中國已家喻戶曉,成為社會共識。”
我國的生態(tài)意識具有很深的根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包含有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這種生態(tài)意識和當今世界的生態(tài)觀念是相通的。
“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重要主題。“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易傳)。這里的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chuàng)造生命。“生”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因此,“生”即“仁”。周敦頤曾說:“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程頤認為“生之性便是仁”;朱熹認為“仁是天地之生氣”。所以儒家主張的“仁”,不僅親親、愛人,而且要從親親、愛人推廣到愛天地萬物,因為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都屬于一個大生命世界。張載說得更具體,他認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世界上的民眾都是我的親兄弟,天地間的萬物都是我的同伴。
國際上,同樣有著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作為十幾億天主教徒精神領袖的梵蒂岡教皇方濟各指出:“我們必須保護地球,我們不能再像榨橘子汁一樣榨干它了。我們可以說,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前面提到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的文件中指出,“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xù)性是一體的,我們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人類的命運與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要素和力量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要求未來的教育要“堅定地將所有人類重新定位為生態(tài)局內(nèi)人,并早已嵌入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通過情境教學法,我們堅持與真實受損的地球和所有的地球棲息者一起學習‘與麻煩共處’”
全世界有一個稱為“倒計時”項目,這是應對氣候危機的全球重大合作項目。該項目呼吁全球政界、商界和科學界的領導者,以及有影響力的人物和公民積極參與。
選用“倒計時”這個名稱是為了響應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號召,要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降到零,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的影響。“倒計時”項目聚焦大自然、食品、交通、建筑環(huán)境、電力五大問題。
“倒計時”項目邀請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參與進來,為實現(xiàn)全球零排放盡一份力。不是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而是要擴大并把許多人已經(jīng)取得的非凡成果融合起來。目前響應積極,已經(jīng)有50個政府主管部門針對氣候問題給出了強有力的解決方案。
習主席也承諾,“中國將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中國講究言必信、行必果”,并要求“各國要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兼顧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民生”。
(二)申張環(huán)境正義
從生態(tài)意識到生態(tài)保護行動的路既長且難,其間需要堅持的就是環(huán)境正義。
所謂環(huán)境正義,就是指在處理環(huán)境保護問題上,不同國家、地區(qū)、群體之間擁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必須公平對等,體現(xiàn)了人們在利用和保護環(huán)境的過程中,對其權利和義務、所得與投入的一種公正評價。環(huán)境正義理念,最初是針對美國國內(nèi)在選擇有毒廢物填埋場時所存在的不平等現(xiàn)象而提出的。1982年,美國政府在北卡羅萊納州以非裔美國人和低收入白人為主要居民的華倫縣,修建了一個掩埋式垃圾處理場,計劃用于儲存從該州其他14個地區(qū)運來的聚氯聯(lián)苯廢料。這項決議遭到當?shù)鼐用竦牡种疲诼?lián)合基督教會的支持下游行示威。在一次大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中,由幾百名非裔婦女和孩子,還有少數(shù)白人組成的人墻封鎖了裝載著有毒垃圾卡車的通道,并與警察發(fā)生了沖突,在沖突中,當局逮捕了400多人。此事激起了人們對不平等使用社區(qū)土地這一種族歧視新現(xiàn)象的廣泛關注,環(huán)境正義運動自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長期以來,在全球性的環(huán)境危機背后,卻存在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一方面占全球極少數(shù)的發(fā)達國家消耗和浪費了過多的資源,并造成了巨大的環(huán)境破壞和制造了大量的環(huán)境污染;另一面,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卻缺乏必要的資源,并承受了巨大的環(huán)境危害。環(huán)境問題是人類迄今為止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環(huán)境問題的出現(xiàn)使社會經(jīng)濟體系和道德觀念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要戰(zhàn)勝這一困難,全世界各國只有改變價值觀,實現(xiàn)“環(huán)境正義”,確立起公平分配有限的地球資源和承擔環(huán)境責任的原則和制度。盡管環(huán)境正義理論尚未建立一個完善的體系,但通過環(huán)境正義這一視角,我們至少澄清了環(huán)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環(huán)境,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種族對環(huán)境資源享有權利和義務,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貧困地區(qū)和不發(fā)達國家的環(huán)境分配問題指引了方向,環(huán)境正義的嶄新生命力決定其遠大的前途。
三、學會融入世界(上):十二感官之自然融入
奧地利哲學家、教育家斯坦納認為,人們實際上有十二種感官。人們已熟知的有五種感官,除此之外還存在著生命、運動、平衡、溫度、語言、思想和自我七種感官。這十二感官構(gòu)成了一個人自身關照、自身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的全部方式,這些已被當代科學研究所證實。因此,融入世界,就必須通過十二感官而別無它途。而所謂學會融入世界,則是十二感官與生態(tài)意識、環(huán)境正義連通,從而與世界情合理同、命運與共,如前面提到的,與真實受損的地球和所有的地球棲息者一起學習“與麻煩共處”。
十二感官融入世界有三種方式,即自然融入、審美融入和理性融入,下面分別用上、中、下三節(jié)來討論。本節(jié)討論的是十二感官自然融入世界的問題。
自然融入是指人與世界天然相處,是人對外部世界的天然依附,這是“不學而會”的。但我們在“學會融入世界”的教育中,又學什么呢?回答是,要學會呵護感官,讓感官守住初心,不變色,不懈怠,一如既往地與世界融合在一起。
1、觸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中的觸覺感官是個體生命第一個對象明確的感官,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人與世界本來是融為一體的,嬰孩與世界混沌為一,后通過觸覺慢慢與世界區(qū)別開來,當會說“我”的時候,便與與外物有了明確的邊界。但是,剛剛走出混沌的孩子又迫不及待地回到那個曾與他們混沌為一體的世界,以與天俱來的莫大興致和好奇去觸摸萬事萬物,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親歷過的。對世界或親、或愛、或敬,貫穿整個人生。在學會融入世界的教育中,遵循觸覺特性,保護孩子對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心。
2、生命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之生命覺感官,是感知關心自我的身體痛癢并由此感知外物的痛癢。從融入世界的角度看,它是生命與生命的融入,它能體驗到動物、植物,甚至水土、金石的生命,建立起“卿卿我我”的關系,時而關切,時而對話,共情于天地間。在后面談及的審美融入中,生命覺是最為活躍的一種感官。生命覺告訴我們的是,在學會融入世界的教育中,如何深刻地培養(yǎng)孩子的同情心。
3、動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動覺,不是指人僅僅的“會動”,而是指人在有心靈意向和先天攜帶而來的“生命計劃書”指引下的“行動”。因此,動覺有著鮮明的個性、興趣、特長和志向。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清者語荷,雅者撫花,均表現(xiàn)出人類融入世界的旨趣。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歌德,對于世界(大自然)除了感恩之外也心懷敬畏,而且付諸行動。在他六七歲時,他做了一個小祭壇,上面擺了蠟燭、蘚類植物及其它的天然物品。除此之外,他用放大鏡透過陽光將祭壇上的蠟燭點燃,祭奠自然萬物。
4、平衡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之中,平衡覺是最為明顯地表達出融入世界的自然性,因為我們身體的平衡離不開地球引力,離不開所處空間的參照物質(zhì),離不開空氣動力等,只是我們習以為常而不被覺知。于是,人們錯誤地放大人“頂天立地”的獨立性,看輕對地球及萬物的依附性。從平衡覺切入到融入世界,就是為了糾正這一錯誤。
5、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自然融入。這是我們熟知的眼、耳、鼻、舌四種感官。聽到外界聲響,看到萬物形色,聞到各種氣味,品嘗到各種味道,這四種感官融入世界是太自然不過的了,我們無時無刻地與天地萬物相連。然而,如今這四種感官與觸覺的自然融入特性遭受到嚴重的阻礙和破壞,直接世界的融入異化為間接世界的沉迷,大自然的育人性被書本、課堂和分數(shù)取代。今天提出的學會融入世界,實質(zhì)就是解決感官的回歸問題,即回歸到現(xiàn)實世界來,回歸到大自然中來,回到自然性融入中來。
6、溫度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溫度覺,是地球環(huán)境溫度與我們身體溫度的自然性融入,我們的身體敏感地經(jīng)驗著寒暑冷暖。溫室效應和候鳥式生活方式,嚴重影響、損害了我們的溫度覺的自然性融入,長此下去,人類在萬物優(yōu)勝劣汰中將變得十分脆弱。因此,人必須與酷暑和寒冷相融,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學會融入世界的意義就在這里。
7、語言覺的自然融入。一旦我們有了語言覺,生命就開始更加廣泛地融入世界。人的早期,這樣的融入是大都是耳濡目染,口耳相傳,是很自然的事情。當語言成為課程后,便多了間接性,要更好地融入世界,就必須擁有更為自由的語言覺知,就必須掌握更多的語言符號?鬃诱f“多識禽獸草木之名”,其中的“名” 就是“語言符號”,語言一一對應著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而“識”便是融入,“多識”是以多讀書為前提的。哲學家告訴我們,語言的范圍就是世界的范圍,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我們浸潤在語言中的寬度,就是融合在世界中的寬度。
8、思想覺的自然融入。思想覺在原創(chuàng)者那里又稱觀念覺。我們漢語中往往是“思想觀念”合用,這樣有好處,因為思想跟觀念很多時候是難以明確區(qū)分的,有的雖然達不到思想層次的觀念,但你又不能說不是思想,二者都同屬一個“理”字。學會融入世界,就是要求地球上所有的人,在萬事萬物中去感悟真理,追求真理,達于共識,樹立“同理心”。其實這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格物致知,只是致知的深淺程度不同罷了。同理心中的“理”,一是人類基本的理,一是人類某群圈的理。從思想覺融入世界,是從群圈出發(fā),走向人類。
9、自我覺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自我覺,是指承認別人的獨立性。那么,在學會融入世界中,則是指承認對象世界的獨立性,即任何植物、動物都是合理的存在物,都有獨立性。同時自覺我會調(diào)動溫度覺、生命覺、思想覺,以友好心、同情心和同理心去與世界萬物相融。
四、學會融入世界(中):十二感官審美融入
審美融入是比自然融入高一層次的融入。雖然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但是,看到美的眼睛是非本能的而是文化的,具有前理解性質(zhì)的。
審美融入的表達形式是美文的,即所謂的“詩意棲居”。從內(nèi)容看,包括知識、情感和哲理;從形式看,包括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繪畫等等。
審美融入是經(jīng)驗的,需要體驗、感悟、會意和靈感。
審美融入是有層次的,十二感官的審美融入,具有明晰的層次感,即從直覺經(jīng)驗到體驗再到感悟。讓人在知景交融、情景交融、理景交融中體會和表達大千世界的美!
美無處不在,人的十二感官被緊緊吸引,在感官與世界的融匯中產(chǎn)生出對世界無比的敬畏和無限的柔情蜜意。
1、觸覺審美融入。觸覺在審美融入中,起到“基礎”、“開關”的作用。前面說得很清楚,個體在生命計劃書的引導下,動覺活躍起來,同所有感官一道,主動積極地去觸摸世界。正因為有生命計劃書的指引,觸摸也就有了選擇,其表現(xiàn)為興趣、愛好、傾向、特長,于是就會有豐富多彩的審美形式和審美作品。
2、生命覺審美融入。生命覺的審美融入由內(nèi)到外地感覺、體悟和同情。首先是進入自己的身體去感知自身的不適與疼痛,得到被解救而產(chǎn)生的幸福感。然后是進入別人的不適與疼痛,并且同情、幫助和解救,比如“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了天下勞苦大眾獲解放”等。這種融入還推而廣之到萬物世界,比如林黛玉葬花;比如賈平凹放走云雀的事:他看到“云雀在老頭的逗弄中,總是在籠里不安寧,左一碰,右一撞的”,那只云雀的“歌聲變成沙啞的痛苦呼喊”,于是有一天,賈平凹偷偷打開老頭的鳥籠把云雀給放走了;比如這次的云南,人們?yōu)榇笙笕旱倪w移保駕護航。
3、動覺審美融入。動覺的審美融入,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于喜愛之物是的行為呈現(xiàn),比如養(yǎng)護花草、養(yǎng)護動物、培植假山、寫詩繪畫等等。這些行為是人生命中帶有普遍性的審美享受。由于動覺受生命計劃書的指引,在審美選擇上有興趣傾向,比如有的人喜歡養(yǎng)動物,有的人不喜歡;有的人喜歡月季花,有的人更喜歡牡丹花;有的人喜歡山水假山,有的人則喜歡廊橋庭院;有的成為詩人,有人成為畫家等。
4、平衡覺的審美融入。平衡覺的審美融入,首先是空間的美,由于人擁有半規(guī)管而具備完整的直立能力,因此能體驗到頂天立地(天地人三才)平衡的美,如“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蒼穹”(京劇《沙家浜》)。其次是人際和諧美,這是感覺器官社會性發(fā)展,其要義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四個方面,都講的是和諧與平衡。其三是天人合一的美,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平衡的美,“想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
如果說平衡覺的審美融入,偏重于情感的融入,是詩歌。那么后面談到的平衡覺的理性融入將偏重于思想的融入,像論文。
5、嗅覺的審美融入。嗅覺的審美融入屬于美德體驗與美德傳遞。嗅覺是十二感官中唯一一個被動的感官,無法抗拒外來氣味進入體內(nèi)。我們所有人的責任就是為“香”而戰(zhàn)。有成語“明德惟馨”,意思是真正能夠發(fā)出香氣的是美德。個體氣味的美,“珮聲猶隔箔,香氣已迎人”(唐·韓偓);生活環(huán)境氣味的美,“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無論是個人,還是區(qū)域或廠礦,氣味當是社會審美規(guī)范。
6、味覺的審美融入。味覺的審美融入蘊含人類生命的真諦,包括五個方面內(nèi)容:首先是體驗大自然慷慨賜予的美味,“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李清照);其次是感恩大自然無私地滋養(yǎng)人類,食物是從大自然中獲得的,“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蘇軾);其三是敬畏生產(chǎn)者的辛勤奉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其四是尊重不同群體聚落的飲食文化;其五是呼喚綠色食品。
7、視覺的審美融入。眼睛是審美融入的主要感官,“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羅丹)。山水田園、花草竹木、蟲魚鳥獸、日月星云、人物事件等等所留下的詩歌美文不勝枚舉。正如我在《致敬邂逅》一詩中寫的那樣,“我們邂逅太陽,他讓我們的眼睛,奇奇怪怪地裝滿世界的徽章,發(fā)酵淚凝,竟然成了,三教九流思想,萬卷書香。”
8、溫度覺的審美融入。溫度覺的審美融入是走進“剛剛好”的舒適場,如白居易的“青苔地上消殘暑,綠樹陰前逐晚涼。輕屐單衫薄紗帽,淺池平岸庳藤床”,杜甫的“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又如陸游的詩句“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都在尋求“舒適場”。
“剛剛好的溫度”不是絕對的溫度值,一年四季的不同溫度不但給予世界萬物的生命賦能,而且也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這兩個方面都需要人類融入到它們的意義和美中去。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秦觀的“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陶淵明的“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寒松”,等等。
“剛剛好的溫度”是你、我、他相互融入的美感特征,是人際交往的美感特征,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交流的美感特征。
9、聽覺的審美融入。聽覺從三個方面切入審美融入:一是聆聽大自然動人的聲音節(jié)奏及其意義,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小學課文《大自然的聲音》里還有很多例子;二是聆聽音樂及其意義,音樂無國界,融入世界的教育,是全世界的契約,音樂是融入世界的紐帶和橋梁,如小澤征爾在聽到中國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激動得跪倒在地,淚流滿面;三是聆聽別人的心聲及其意義,即中國古話說的“鑼鼓聽音,聽話聽聲”,這在學會融入世界的課題中,本質(zhì)上與聆聽音樂相同。
10、語言覺的審美融入。語言覺的審美融入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感知和感受他人、他民族、他國、他物的語言美學內(nèi)涵,具體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感知和感受語言的構(gòu)建美(語言技巧,結(jié)構(gòu)排列)、節(jié)奏旋律美(娓娓動聽,平仄對仗、押韻)、意蘊深刻美(這是審美融入的重點,聲情并茂,言之有物,唐·儲光羲“惠言若黃金”);
二是用自己的語言去塑造言語的建筑美、節(jié)奏旋律美、意蘊深刻美、和諧得體美(親切入耳,好話一句三冬暖);
三是感知動植物的“語言”,聆聽動植物的訴說,如《致敬邂逅》所寫,“我邂逅后山松濤,它往我脆弱的肝膽注入仰天長嘯,難道是知己?后來一路的艱難風里浪里,竟能踏歌遠航。”
11、思想覺的審美融入。思想覺的審美融入包括人與外物交流碰撞和人與人交流碰撞兩個方面:
一是人與外物交流碰撞會產(chǎn)生的思想美,如遠古詩《甘瓜抱苦蒂》,“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利傍有倚刀,貪人還自賊”;又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秋露,流響入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王安石說,“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二是人與人交流碰撞產(chǎn)生的思想美,有人說過,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融入世界就是融入沙龍、講座、論壇、峰會,與志同道合者,與有思想有抱負有情懷的人交流與碰撞,思想智慧的花朵就會盛開;還有就是融入書本沉浸式閱讀,與先賢前輩交流碰撞,美的思想花朵也會盛開。
我在《思想覺之歌》中這樣寫道:“我們的世界,經(jīng)得起碰撞的是思想,最需要碰撞的也是思想。如果思想來自一朵花,就碰撞成果醬;如果思想來自虹霓,就把它碰撞成錦繡文章。”
12、自我覺的審美融入。自我覺的審美融入,是從對象世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美,以人為鏡、以物為鏡。對象世界不以我這個自我而存在,我的美是他(它)們賜予的、賦予的。我在《致敬邂逅》一詩歌中這樣寫道:“我邂逅門前小河,清亮的水流進我血的溫熱,就如跟母親長長擁抱,從此我的生長形態(tài),都是她淡淡的鄉(xiāng)愁模樣。”詩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的模樣是我母親和家鄉(xiāng)的母親河賜予和賦予的,“我”從對象世界看到了“我的生長形態(tài)”。屈原的《橘頌》有句“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意思是即使你現(xiàn)在年歲還輕,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你的品行堪比伯夷,我要把橘樹種在園中作為榜樣。
“自我”還包括大我,這個大我或團體,或民族,獲國家,或人類。毛澤東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是他在即將長征時,對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與國民黨統(tǒng)治相對比,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是毛澤東的“大我”。毛主席的詩用在這次新冠疫情更是恰當不過了,我國跟美國相比較,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中國的幸福和美好,這是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我之“大我”。以“大我”融入世界,還有堅定意志和奉獻精神之美,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五、學會融入世界(下):十二感官之理性融入
由于人類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已經(jīng)回不到刀耕火種的方式了。因此,如何改變?nèi)祟愂赖男蜗,即改變破壞性人類世為建設性人類世,是人類當下的責任和擔當。這種建設性人類世表現(xiàn)為還原與拯救、開拓與創(chuàng)新,那么,我們的學會融入世界,就是學習、參與到還原與拯救、開拓與創(chuàng)新之中。
還原與拯救,是生態(tài)的還原與拯救。習近平主席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把被砍伐侵占的山水還原到從前的模樣并產(chǎn)生更高的生存價值;珍·古道爾在《希望:拯救瀕危動植物的故事》一書中講到一些曾經(jīng)瀕危的物種被人們關懷,最終得以避免滅絕,這就是拯救。
還原與拯救是需要科學技術作為理性支撐的,科學技術的本質(zhì)就是開拓與創(chuàng)新,即不斷地用發(fā)展了的科學技術來幫助還原與拯救,探索發(fā)現(xiàn)更大的宇宙未知來修正彌補被破壞了的人類世。
1、觸覺的理性融入。從自然觸覺融入到審美觸覺融入,是直覺的情感的融入狀態(tài)。為了讓我們的融入更具有時代針對性,就要把 我們的經(jīng)驗的觸覺細胞,建構(gòu)為理性的觸覺細胞,再延伸為“工具細胞”,比如我們?nèi)ピ虑蛴|碰它的土壤,我們?nèi)セ鹦侨』厮牡V物質(zhì)量,我們就要通過火箭、宇宙飛船以及紛繁復雜的科學技術。顯然,這樣觸碰世界的感官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
理性及其工具細胞,是人類由個體元素步入群體元素,因此,也可以稱為人類理性工具細胞。人類應該懂得命運共同體、榮損與共、抱團取暖。
2、生命覺的理性融入。人類是世界上唯一能學習、擁有理性的一個類別,通過知識去融入到生命的醫(yī)學救助,而且在某些特定時期,是整個人類都同時在做這樣的融入,比如從去年到現(xiàn)在的新冠疫情,國際國內(nèi)救治與援助。還有通過專業(yè)技能去融入到生存苦難的救助,扶貧濟困,災變救護,災后重建;通過理性及其教育融入到預防、遏制摧殘生命的戰(zhàn)爭;通過理性及其教育融入到規(guī)范機器人、克隆人的賦能與道德等等。
生命覺的理性融入還關系到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其融入是通過理性去認識、掌握動植物的生命規(guī)律及其相應的科學種植、科學繁衍、科學養(yǎng)護,以及對瀕危動植物進行科學施救。
3、動覺的理性融入。人與其它動物的重要區(qū)別之一就是動覺,動物融入世界完全是自然形態(tài)的,而人則可以通過科學技術使動覺變得無限可能。在觸覺里我們已經(jīng)講到“工具細胞”,人的本質(zhì)就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因此動覺的理性融入就是“工具融入”。通過工具融入使我們國家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個一小時、半小時經(jīng)濟圈;通過工具融入使得地球變成了一個社區(qū)、村落;通過工具融入真正實現(xiàn)“上九天攬月”。就作為個人動覺來說,我們要的是讓思想長腿,理想騰飛,而且前有來者,后有追兵,無窮盡也。
4、平衡覺的理性融入。在平衡覺的自然融入中曾經(jīng)談到人體平衡是“自我”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是自然屬性。在此討論的是,平衡覺融入中的“人類”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即離開了肌體功能而上升為社會屬性和宇宙屬性。
社會屬性方面,包括個體與群體、群體與族類、族類與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平衡是功能、價值和意義的綜合體,沒有很高的理性無法濟其成。所有人類每一個體都必須下足關于平衡的知識儲備功夫,構(gòu)建平衡的有效理性體系,才能真正做到帶著理性進入融入狀態(tài)。
宇宙屬性方面,包括人類與山水草木蟲魚鳥獸、日月星辰、太空的關系,其平衡同樣是功能、價值和意義的綜合體,同樣需要知識、技能,才能做到帶著理性進入到融入狀態(tài)。
5、嗅覺的理性融入。嗅覺是從感性走向理性的,也是其它動物無法比擬的,因為人不但能的感覺到氣味的良莠,而且能通過知識判斷性氣味對人類身心是否有利還是有害。有害的氣味大多數(shù)是源于科技而產(chǎn)生,因此也就必須通過理性融入去解決,比如消除家居辦公室裝修產(chǎn)生的甲醛傷害;解決工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電焊、電鍍、冶煉、化工、石油產(chǎn)生的腐蝕性氣體傷害。
醫(yī)學上,嗅覺的理性融入可以發(fā)現(xiàn)、判斷個體產(chǎn)生的氣味(異味)與人體哪些臟器、機能有關,并從而施治。
6、味覺的理性融入。人類過度追求調(diào)料美味,導致添加劑泛濫,迷途知返,如今人們從追求膏腴回歸到素淡,這里面充滿了理性的參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味覺理性融入。
味覺同樣會上升到人生況味的社會層面。這里的味覺理性融入,就是帶著知識技能去解決酸甜苦辣的人生問題,或自己的,或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人的,每一個人都無法回避。
7、視覺的理性融入。眼睛帶著思想一起行動,哪怕是無意識的一瞥。所謂的“法眼”,是指一個人水平和境界,就是我們說的“理性”。每一個人都能到達“法眼”層次,并且?guī)еㄑ廴谌胧澜纾ビ^看世界上的人、事、景、物,洞察風云變幻的政治角逐,督察光污染、霧霾天氣之類的環(huán)境污染。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存者留下良好的環(huán)境而睜開法眼。
8、溫度覺的理性融入。在溫度覺的自然融入中,我們知道了人體對外界的溫度十分敏感,四季溫度變化影響著身體。但是,由于科技發(fā)展,人們差不多在“恒溫”中生存,或冷暖氣,或候鳥紛飛,人的溫度覺嚴重退化。“不冷不熱,五谷不結(jié)”,無疑溫度覺的退化將會對人的肌體產(chǎn)生危害。溫度覺的理性融入,就是科學地遵循天地時序地活動在環(huán)境中,這時已是超越自然而上升到理性了。
溫度覺的敏感還表現(xiàn)在人際之間的溫度感,人的情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興趣愛好等等都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感受。同則近之,異則遠之,溫度覺的理性融入就是在這樣的選擇中進行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溫度覺的敏感,自然擔憂到溫室效應。理性融入的任務之一就是去解決地球表面日益增高的溫度問題。
9、聽覺的理性融入。大自然的聲音,有時也驚心動魄,讓人膽寒,但這畢竟很少。而人類發(fā)展和科技繁榮制造出來的交通噪聲、工業(yè)噪聲、建筑噪聲和社會噪聲,嚴重傷害人類的身體和精神。噪聲污染不僅對人類造成傷害,而且對動植物、山體、建筑物也會造成危害。聽覺的理性融入,就是通過理論和科技解決噪聲污染問題。
10、語言覺的理性融入。在學會融入世界中,語言已經(jīng)屬于比喻性的“泛語言”了。我們可以列舉出新新語言、科技語言、動物語言、植物語言、天地語言和異國語言等等語言,以表示我們主動積極地理解世界的欲望。這不是我們的臆造,古人就知道“禽有禽言,獸有獸語”,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寫有《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語言的理性融入,就是讀懂禽言獸語和大自然的話語。還有就是力所能及地掌握異國言語,拓寬融入界域。
11、思想覺的理性融入。思想長著奔跑的腿和飛翔的翅膀,因此思想的區(qū)域就用跑了多遠,飛了多高界定。思想覺就是在此區(qū)域內(nèi)交流碰撞所獲得的覺知和感受,即覺知自己的思想,感受別人的思想。同時在這樣的覺知和感受中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解,并在相互的理解中追求真實,去除虛假。
思想覺的理性融入,就是踏遍世界尋找知音和同志,共同恢復和諧相處的地球環(huán)境。
12、自我覺的理性融入。自我覺的重要含義就是認識自我并尊重別人,眼中有別人,因為別人也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只有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自我不是誰人的附屬物,才能真正做到和諧相處。
再將個體自我放大為“群體自我”,直至國際邦交。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在相互理解、尊重、互信,才能使相互關系正;,如果做得相反,就會造成惡果。比如這次新冠疫情,美國因應對不力造成了這個國家的空前災難。為了轉(zhuǎn)移視聽,美國政府顛倒黑白,甩鍋給中國。結(jié)果雖然沒有得逞,卻使兩國關系形成了巨大裂痕。
自我覺的理性融入,既堅持自我、群體自我的獨立性,又承認別人、別團體的獨立性,才能使融入成為可能。
六、與讀者對話
在閱讀過上述文字之后,讀者可能會產(chǎn)生這樣一些疑問:
首先是,十二感官都是這樣“單兵作戰(zhàn)”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在與外部世界接觸、交流、碰撞中,往往是多種感官參與其中,協(xié)同戰(zhàn)斗的。比如面對一棵結(jié)滿李子的樹,你可能會去摸摸它,這里就有視覺、觸覺、動覺參與;當你摸到樹時,會感覺到它的溫度,這里就有了溫度覺的參與;你還會聞的李子成熟時的氣味;你還會想到這李子怎么沒有人摘呢,一個典故馬上擁擠進你的腦子里,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者是“瓜田李下,難以說清”,這便是語言覺、思想覺參與了。如果還講下去,我可以把余下的感官都請到這棵李子樹下來,完成十二感官集結(jié)。
其次是,自然、審美、理性三種融入方式,有時區(qū)分并不明顯,是否放棄這樣的區(qū)分呢?回答是,區(qū)分還是有必要的。雖然事物、事情、事理混沌一體,卻因行文而拆開,這是古今中外所有語言表達的無奈。但我還是得告訴你,三種融入方式畢竟有著自己的規(guī)定性,在某些融入世界的情景中,可以獨立而為。
第三,“人類世”本來是一個地質(zhì)學概念,怎么在你的文章里好像成了一個貶義詞?我的回答,也不完全是。我首先講到人類世中,因為科技加快了對地球的破壞,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我還講到,人類世既然回不了刀耕火種,那就得通過科技解決問題,即利用科技去拯救地球,所以在十二感官融入世界中,特別講到了“理性融入”。理性融入大多與通過科學技術方式,去拯救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
還有一個不是讀者能提出的而是我想說的問題,那就是十二感官與教育的問題。在我接觸十二感官時,因為正做著研學旅行方面的事情,所以依據(jù)十二感官理論設計研學實踐課程。隨著研究的深入,后來拓展到普通教育。接下來,當打算撰寫本文時,十二感官論竟然可以卓立于世界新教育的坐標點,并試圖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學會融入世界”這一嶄新教育的切入點,或者說抓手。
【作者簡介】
李順,學者、詩人。四川師范大學課程教學論研究生。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中國青年寫作理論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閱讀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基礎教育評估監(jiān)測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十二感官研學實踐教育創(chuàng)始人,四川省研學實踐勞動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曾獲國家、省級教育科研一等獎7項;在《中國教育學刊》、《中國教育報》、《四川教育》等國家級、省級核心刊物報刊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語文教學本質(zhì)新探》(專著,云南教育出版社)、《推廣教育科研成果的開發(fā)性研究》、《學習潛能開發(fā)導論》(編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情真筆健寫華章》(合著,重慶出版社);《高考作文怎樣得高分》(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在省級以上報刊發(fā)表數(shù)篇詩歌散文。